这是个落后闭塞的小地方,图书馆是学校礼堂改的,镇子上能让人聊天聚会的地方少之又少,清除杂草用的是山羊(这……其实挺好的),过路的游客们几乎从不停留。推特、脸书、网络电话、各种App,即便是互联网也很难将外面世界的精彩打入这里。小镇居民的日子波澜不惊,像一潭死水。这里简直是世界尽头,唯一有点生机的地方就是图书馆——能让人聊天聚会带娃而又不会很快就倒闭的场所。
而且还是流动的生机。每周总有那么两天,汉娜会开着县里的“流动图书馆”面包车在偏僻的村庄和山区之间来回穿梭。
和向外面世界、但最终被道德束缚在家的助理康纳一样,汉娜也想逃离这样的日子,不过她想跳出的范围小得多了,只需离开家,搬出去一个人住就行,她和她那爱否定别人的母亲几乎就要水火不容了。这个目标其实很容易达成,汉娜是小镇上的图书管理员,作为一个有着稳定收入的公务员,贷款会慢慢还清的,破旧的房子会一天天地修好的,总之,她早晚能脱离母亲家里阴郁的低气压的。
所有的人都在舒舒服服地坐井观天,甚至不看天而只是看墙壁,但总有个别想要跳出的。并不是说对天有多么向往,只是长久地对着死水和墙壁也是腻了。他们想有自己的生活,不同于上一代的生活。他们感到这一潭死水乏味透了。
可是汉娜的“独立小屋梦”破灭了,就像她即使已经51岁都来得及独立和成长一样,小镇的步伐再缓慢,到底是被时代的潮流带动了——为了半岛的发展,根据整改的会议结果,小镇的图书馆会被关闭,汉娜和康纳会失业。
等待她的将是一栋不能住人的房子和一笔无法偿还的贷款。汉娜很着急。她并不热爱她的工作,甚至有点儿厌烦——因为图书馆根本就没个图书馆的样子,熊孩子们吵吵闹闹,大人也随意得很,他们把这儿当社区聚会场所,正经地借书还书时说话也不小声点儿,甚至有一本还回来的书里还夹了片火腿(肉店老板的刀工真是好),可这是她赖以为生的地方,这是她甩开“旧生活”的引擎,她不能没有工作。
生活在你抛弃它之前率先抛弃了你,一种非常倒霉的体验就是了。
故事在这里出现了睿智的修女,对温暖治愈系的小说而言,这就有点违和,就像武功盖世的扫地老太应该出现在《天龙八部》里,而不应该是出现在《情深深雨蒙蒙》里。总之修女信誓旦旦地要发动“图书馆保卫战”,汉娜则开始在“流动办公”的日子里告知居民这一坏消息。
图书馆因时代的冲击面临关闭,居民们打算跟上时代的潮流,做旅游网站,大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味,要用信息技术把图书馆抢回来,还附赠打扮得美美的女修道院。
Too young too simple.
这当然不可能,经济效益面前,群众是拗不过政治家的,何况政治家会把这一切说成“为你好”:旅游可是民生大业诶,你们还想不想过上好日子了?
居民们的提案被否决,但图书馆奇迹般地被保住了,因为怪脾气的瓦匠找到一个土豪,以捐赠一本书的方式守住一个图书馆。
这就是我不喜欢它的地方。尽管书中的人事物都是相互抵抗的过程中和解:汉娜和母亲几乎水火不容,但随着独立日子将近她们相处得越来越好;任性的居民们总把图书馆当作聚集地很讨厌,可正是这些居民成了“图书馆保卫战”的中坚力量;图书馆抵不过信息化整改而被迫关闭,居民们企图通过信息化(建旅游网站)和拿修道院换的方式来保留……总是快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时间会带走所有的不愉快,这是隔阂的美好。那些你身在其中时觉得简直和自己水火不相容的东西、那些你拼命要甩开的东西,到了真要甩开的时候,莫名地达成了和解。有时候和解,是需要一个契机的,一个将要失去的契机。
这很好。但图书馆能留下来,靠的是运气,如果没有壕的捐赠,它是留不住的。
理想中的温馨大结局不该是个碰运气的结局。也许费利西蒂·海因斯·麦考伊把过程写得太饱满,以致于没有圆满结局来收尾会很怪异。就像在世界尽头,汉娜开着的面包车“流动图书馆”,出镜频率远远多于她工作的图书馆,因为她在偏僻的村庄和疏落的山区之间来回奔忙反而比坐在图书馆里叫人“请不要大声说话”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