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李笑来老师的文章和专栏,正在尝试把英语用起来,于是我就翻开了这本著名的、很可爱,还有点萌萌哒的《小王子》中英法文版。
一字一句第看完了《小王子》。读完以后,心疼难耐,因为小王子最终还是消失了,离开了,虽然是个可预见的结局,但是心里有点空落落的感觉。没有真正放不下的东西,就像小王子说的:“这个躯体对于我来说太重了。”
掩卷细思,细细地回忆起小王子旅途上遇到的人和事:孤独又自省的国王、乐此不疲的虚荣者、恶性循环的酒鬼、偏执盲目的商人、固守敬业的点灯人、光说不练的地理学家以及迷失撒哈拉的飞机师。不禁问了自己几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01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
小王子遇到了偏执盲目的商人,商人不断地计算着他拥有的星星,把星星变成了他的所有物。他觉得有了星星,他就变得很富有,还可以买更多的星星。之后他就可以对星星进行统筹管理,即使星星摘不下来,他依然可以把星星数用纸记录下来,锁在抽屉或者存在银行中。这样商人就觉得很满足,因为他有很多的星星。
而小王子则拥有一个小星球、一朵玫瑰花、三座火山。他每天给星球除草、给火山疏通、给玫瑰花浇水。小王子觉得惬意又满足。“如果我有一条丝巾,我会把它戴在脖子上随身携带”。这是小王子最真实的想法。
同样是拥有,同样感到满足,两者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区别在于:如果你是物件的主人,你应该对物品有存在的意义。即,我们能够打理、管理的物品,对于我们才是有意义的。同样的,对于物品来说,这样的主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如果只是习惯性地囤积、拥有,以至于很多物品管理不善,闲置蒙尘,过期丢弃,不能很好地利用和掌控这些物品。或者只是像艺术品一样放起来欣赏,或者存在银行里,成为存折上的数字,那真的不算是拥有,充其量只是一堆符号或者数字。对外不能很好地发挥物品本来的作用,对内不能很好的延展和丰富我们的生命。
不断地追求和拥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只是我们追求富足的表象而已。也别笑话那个偏执的商人:“真蠢,拥有这么多星星根本就没有用?”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个商人,偏执而愚蠢,却不自知。
02欲望沟壑难填
大人们总是玩自欺欺人的游戏。相对于孩子来说,大人们拥有的比孩子多太多了,可现实却是大人们远远没有小孩子幸福。你可能会说:“这怎么能比?小孩子可以依靠父母,我只能依靠自己。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们有太多的压力了。”
这真的只是是否独立的问题吗?真的是生活、工作压力的问题吗?即使小孩子只有几辆玩具小汽车,他依然可以无比宝贝地珍惜他们,重视他们。即便是连像样的玩具都没有,几块漂亮的石头,一样可以是无价之宝。
我们成年人的欲望太大了,拥有的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掌控之中。不必说,衣柜里肯定有两季都没有穿过的衣服、书架上有买回来还没有翻开过的书、壁橱里有完全超过日常使用量的卫生纸、牙刷等,冰箱里有临近过期的果汁和切开一半,还没有来得及用完干瘪的柠檬片……不用四处张望,这是我,也是你。这些现象都很普遍,也不是很极端的情况,但是我知道,我并不孤独。
我们对于物品、财富,及至于无形的名誉、权力、地位等等,最常用的是“拥有”、“追求”、而不是“使用”、“运用”甚至是“管理”、“享受”。我们拥有远超于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我们追求更多数量的物质,更多的金钱、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地位……来填充我们欲望的沟壑。即使没有用,或者现在暂时用不到,但是只要数量上来了,我拥有了,我会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
宁愿只是闲置地放在那里,或者暂时对于我来说根本不能发挥作用,只要静静地看着我所拥有的东西,不管是数字还是真实的物品,不管是有形的物质还是无形的权力、地位,我也觉得很满足。
“究竟多少东西才能让我觉得幸福呢?”我问自己。
“我也不知道,我想要很多东西。”
“那你有一个标准吗?多于多少,或者少于多少?”
“不清楚,至少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没有的,嗯……我至少也应该要有一点。”
这是很多人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吧。永远不是我要什么,或者我拥有什么就能幸福,而是我比谁拥有更多就好了。我们永远活在比较之中,而且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好,从来就不带思考拥有这些物品我能否管理,拥有这些物品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产生了很多囤积控、收集癖。
对权力、地位的崇拜等更是令人迷醉,就像巫婆的镜子一样,只要一眼便沉溺其中,忘乎所以。对身边各种信息都甘之如饴,唯恐漏掉一丝半缕,从此便失去了谈资和话语权。对一切的知识都广泛涉猎,不加筛选地先复制粘贴,保存下来,存在硬盘,丢到云端,唯恐下次这些资源就消失了,找不到了。却不知道这些不加选择的材料就真的永远地被放在“云端”了。
这些一切的欲望和追求,衬托出的是内心的幸福感、满足感、虚荣心等不到满足,不安全感遍地存在,无处安放。
而我,就是那个执着而又偏执、盲目的商人。不仅是物质上如此,精神上也是。
03真正的富足和安定只能内求
对于物质和信息、资源、权力、地位的不懈追求,很大原因是由于我们内心的空虚,以及不安。所以就要用物质来构建一个虚幻的世界,打造一只坚硬的盔甲来保护自己。以为得到了这些物质、权力、地位就能赢得别人尊重,收获别人一瞬间艳羡的目光就等于自己成功了。
看到别人一点点的进步,就开始恐惧,恐惧跟不上旁人的脚步,恐惧被时代的洪流冲到沙滩上,最终跟别人的差距拉得不是一星半点的大。于是,便对所有的信息和热点都不放过,甚至对八卦热点了如指掌,成为百事通、万金油。在沟通交流中不至于因为缺乏了解,或者对话题不熟悉、不了解而尴尬,沉默,插不上话。甚至用自己存储下来的话题、谈资去引领谈话的风向,造成了自己比别人了解得更多的假象,假装自己还是走在前面的领跑者。
更有甚者,因为对现实的巨大竞争和生存压力的深深恐惧,把这种不安和焦虑转移到孩子和家人身上,不顾一切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报读兴趣班,挤破头进入名校等……攫取身边一切的资源投入到自己孩子身上,彷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自己作为家长,也就成功了一样。
我想这些不安全感、空虚感、焦虑感来自于对自己的不自信。默认了自己不仅管理不了自己身边的物品,也管理不好自己生活,管理不好自己的人生。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理论,即幸福等于效用(需求)除以欲望。
幸福感=效用/欲望。
效用是指从消费品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或者满足。在这个资源有限,分配相对不均的现实面前,我们能够消费的物品是有限的。我们想要追求更大的幸福就需要从欲望上去控制。分母越小,欲望越小,对于物品的满足感越高,幸福感就越高。
同时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加以管理、使用,把自己不需要的,不心动的物品进行清理,只留下必须的物品,还自我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和心情,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身边的物品和人,则收获到的满足感又会大一些。这与最近流行的“断舍离”的精神相符合。
缺乏目标管理:一个人想拥有很多钱,但是却不知道“很多钱”究竟是多少钱。有了很多钱以后究竟可以做什么,实现什么愿望。就像那个偏执盲目的商人一样,只想拥有很多的星星,有了很多星星以后可以买更多的星星。
试想一下,如果你到超市里跟售货员说:“请给我很多好东西。”售货员一定会一头雾水。但是如果你说:“我想要一箱牛奶、两斤苹果、三条活鱼……”售货员肯定可以很快地给你,还可能根据当天的特价给你推荐更好的产品组合,让你有更大的收获。
同样在精神上,我们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信,把注意力浪费在一些无用的事情上。不能持续地进行自我的管理和进步,缺乏目标管理,也缺乏正反馈。年初的时候订立的目标:我今年要减肥,我今年要把字练好,我今年要看好多的书……却不知道“好多”究竟是多少,看不到远期的收获,就只会把近在眼前的美食、连续剧、八卦占据你的大脑,把你的注意力当成消遣品。在不断地浪费时间和精力中,消磨了自己斗志。最终和别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又不敢去承认,只能不断追求身外之物,如此恶性循环。
李笑来老师说:“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心中有理想,追求内心的满足和收获,那即便是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会不改其乐,何须太多的身外之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