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节目《朗读者》感触非常深刻,尤其是郑源结和他父亲的那段父与子的朗诵,我非常的感动,感动于他们几十年来的相互陪伴,感动于他们深厚的父子之情。
在节目中,郑渊洁提及自己的文学成就时,他首先说出父亲对他的深厚影响,从小不管他犯什么错误,父母都不会打骂他,但会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惩罚他,写检查。
正是这特殊的惩罚方式,冥冥之中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他又说起自己被退学的经历,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给学生了出了一个《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作文,郑渊洁却写了一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
老师让他改,他不但不改还和老师理论,倔强的样子惹怒老师,于是老师要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一千遍的“郑渊洁没出息”,郑渊洁在念的同时也点响一个“五响炮”,这下彻底激怒了老师,他因此而被学校开除。
这对于平常人家来说,简直是天塌下来是大事,他父母非常生气,正要训斥他时,郑渊洁递上写好的检查,这是一篇夹叙夹议极具文学色彩的小说,写的生动有趣又真实,郑渊洁眼看着父亲额间的乌云渐渐吹散。
父亲看后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和颜悦色地对他说,老师不教我教。从此,父亲就将郑渊洁引导上了文学道路,成为闻名中外的“童话大王”。
后来郑渊洁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使用私塾教育的方式教儿子,但效果似乎没有他父亲的效果好,因此导致儿子郑亚旗,后来在初期工作中屡屡碰壁,郑渊洁本人也承认任何教育都是好坏参半。
记者曾问郑渊洁:“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还会不会选择让儿子辍学吗?”
郑渊洁出人意料地答道:“不会!因为我发现学历还是个挺重要的东西。我儿子因为没有学历,在找工作之初撞得头破血流。”
说完,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郑渊洁又补充道:“不上学还有个大的问题就是,他失去了早恋的机会,从来没有喜欢或被别的女孩喜欢过,导致了如今郑亚旗对女朋友好得简直无以复加,百依百顺,这叫什么事儿啊!”郑渊洁故意流露出来的醋意。
初当母亲的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一个好妈妈,正如刚生完宝宝,我读大量的育儿书籍,潜心研究各类育儿说法,可学着,学着我便乱了阵脚,因为这本书上提倡的观点,到另一本书上就是错误的教育方法。
当我的手指划过厚厚的书籍,思路渐渐紊乱,有人提倡你做个好妈妈,也有人说你不必做个完美地的妈妈,传统育儿和科学育儿打架,经验育儿和西式育儿打架,而我始终找不到完美的答案。
我发现,每个人的教育方式都会印着原生家庭的影子,例如有一次,宝宝去拿垃圾桶的酸奶瓶,我看到后,抢了过来,惹得宝宝哭不停,在我看来这酸奶瓶很脏,我没有任何愧疚地嘟嚷着:“这么脏,你都拿,你是处女座吗?”
我的母亲有洁癖,家里上上下下被她打扫的十分干净,从小到大我做的任何家务都不如她意,但我又会尝试着做,而她便会劈头盖脸地说我,各种难听的话向我砸过来。
当我有时对儿子说出类似的话时,回忆便翻山倒海般向我袭来,这不是可怕的遗传,而是原生家庭的烙印深深地定格在了我的血液里。
都说教育孩子也是对自身的教育,因为郑渊洁的父亲对他施行了自教的方式,于是他对自己的孩子郑亚旗,也实行这种方式,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分为教和育,学校实施教,我们做父母的来育。
正如郑渊洁所说,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好和坏的一面,这我很赞同,而我却不认为郑亚旗的教育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教育,显然它可能是个值得鼓励的尝试,因为这其中掺杂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巧合。
后来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有急功近利的一面,渴望完美的教育,等冷静下来回想,发现高质量的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发现言传身教才是促进孩子优秀的方法。
以前总有一股气架着我,心里想着念着,我得培养他研究生毕业,他至少得有三个特长爱好,我罗列若干他的成长计划…
可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能成为马云、李开复这样的大人物呢?我当然有这样的期望,可看了这么多的书,学了这么多的育儿知识,我似乎错了,也许是年轻的心太过心高气傲。
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存在什么完美的教育,生命是没有完美的,教育也是没有完美的。
如果我相信自己对光明对美好的向往和自由是完美的,可这种完美是无法完全陷入我的教育之中,我需要做的是不要把自己的遗憾强加到孩子的人生里,要求他如何如何。
而我需要做的是,学习反思,学习宽容地看待发生在我和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学会改变,而不是简单地定义一件事,僵化地把过去的事情作为未来的靶子,认为只要我能避免这个问题,孩子的生活就会变好。
仔细想来,其实他成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只要是热爱生活的,乐观向上的,但他成为的是自己,是他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别人眼中的他,那便是我期望的教育,而非完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