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看小说跟看电影的区别还是很大。多年前就看过电视剧《围城》,对里面陈道明扮演的方鸿渐、吕丽萍扮演的孙柔嘉和葛优扮演的李梅亭印象很深。三个人对角色的演绎比较到位,尤其方鸿渐这个角色表达得很传神,这么多年,我脑海里都能出现陈道明样子的方鸿渐。
好像说跑题了?!没有!题目是说婚姻,《围城》反映的就是方鸿渐从婚姻外走进婚姻内的人生经历,没啥跌宕起伏的桥段,也没有荡气回肠的恢宏场景,但是婚姻的鸡零狗碎、打打闹闹的真实,却被表现地淋漓尽致,且如身临其境一般。
方鸿渐从一个对前程没有太多憧憬,对人生没有认真规划,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年轻男子,忽然就莫名其妙地进入了婚姻。说他莫名其妙,是因为孙柔嘉并不是他发心所爱的女子,只是他不小心成了孙柔嘉要嫁的男人。于是,他被孙柔嘉设计进入了婚姻。没有什么反抗,也没有什么欣喜,淡淡地,无所谓。
走进婚姻,他才开始重新认识孙柔嘉这个日夜睡一张床的女人,开始看清家人。婚前那个不谙世事,喜欢以无害又柔弱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的女人,忽然变得强势、小心眼、不可理喻和蛮不讲理。婚前那个原生家庭,因为自己从儿子,变成有了媳妇的儿子,忽然那个大家庭不再是他的家,父亲和母亲,兄弟和兄弟的媳妇、孩子,都变了颜色。
他一方面感谢孙柔嘉让他看清楚了原生家庭,看透了兄弟情,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孙柔嘉面前维护家人,仿佛维护他们,就是维护自己。内心,他却是自己都不认可自己的原生家庭了。他,陷入一种矛盾:维护自己不认可的,讨厌自己不能摆脱的,靠近自己抵触的,放纵自己的无能为力。
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跟生活中的“掰手腕”活动颇为类似。两人手握在一起(结婚),相互较劲。婚前彼此都看到对方的某一面,因为隔着看,咋看都没有什么大毛病,似乎嫁娶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也没有非嫁不可或者非娶不行的迫切,一切看似水到渠成,俩人不冷不热地进入婚姻。于是,“掰手腕”开始了。
因为结婚,自然有些习俗要遵照(仪式感还是要有)。但是,俩人都是接受新兴教育的大学生(在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留洋见过世面,对本土的习俗这东西也不是很在意;加上俩人的家庭背景有差异,对钱的慨念相差也不一样。在结婚这个仪式上,俩人开始有了些小的争执,却也无伤大雅,读书人嘛不拘小节,呵呵便过去了,毕竟也没有在父母跟前举行仪式,所以也算省了一番心思,以最少的钱和最快的效率完成了结婚的仪式。
方鸿渐的父亲因为战争成为落魄的乡绅,资产不丰;方鸿渐本人的工作挣钱能力又比较欠缺,加上职场上不圆融,得罪领导和同事,这让本来只是看上方鸿渐这个人的孙柔嘉渐渐地不满:看似有些风采的男人,不会挣钱,不会处理职场关系,跟自己的父母和姑母相处不来,不懂得理解自己,不维护自己在公公婆婆妯娌那里的形象。孙柔嘉一次次在公婆那边受到挤兑,便一次次对方鸿渐加深埋怨;方鸿渐也在孙柔嘉的姑母那里得到数次轻视和不屑,对孙柔嘉的仅存的一点爱也被自己骨子里的清高驱散地无影无踪。
俩人的家世背景、成长环境、价值观和新旧习俗的交替,形成彼此对立的两股力量,在婚姻这个方寸之地,以彼此的腕力博弈。每一次争执和吵架,都没有得到沟通和理解,不了了之,以为是自己大度,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懒惰。下一次的吵架,不仅有当时的委屈和愤怒,同时会将上一次的情绪叠加。日积月累,终于在一次肢体的冲突中爆发到极致!“掰手腕”式的博弈终究太疼,孙柔嘉看到自己的杯子砸中方鸿渐的头,方鸿渐的头上的血提醒了他自己,俩个人都在冲突中心力交瘁而颓然放弃。一段走进婚姻,又走出婚姻的经历,除了让人慨叹婚前识人的重要性以外,更发人深省的是,婚姻里的人如何因为彼此的不同而采取合适的沟通,尊重彼此的原生家庭。柴米油盐的生活不是让婚姻烽烟四起的,而是让夫妻二人在日常琐碎中接纳彼此和彼此的差异。
《围城》里的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放在当今还算是幸运的。因为ta们没有孩子,所以ta们婚姻的快速解体,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如今人们的婚姻,已经从“掰手腕”变成了“拔河”,绳子的两端是夫妻,绳子是孩子。
夫妻二人在孩子身上分别往不同的方向用力,拉扯着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养育孩子观念的不同、审美的不同、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发现一些家庭里夫妻二人对孩子生病了,用西医治疗还是用中医调理,让一家三口颇为烦恼。
父母的发心都是想让孩子身体健康起来,但是因为俩人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肯定程度不一,又极端不认可对方的方式,于是,孩子成了拉扯的痛点。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同时认为不能让孩子吃苦,于是用很大的力气去改变对方的观念,结果却背道而驰。例如:孩子发烧了,是去医院退烧呢?还是去小儿推拿馆退烧呢?是物理退烧呢?还是打针退烧?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有有限的选择。最后要做的,就是为我们的选择负责,而不是面对结果去指责对方。这个,不仅于夫妻关系不利,同时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孩子身体的不适,假以时日,都会康复(特殊疾病和重症例外);而孩子心灵的不适,却是会跟随一生的。
所以,真正爱孩子,我们作为父母的,重要的不是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争个面红耳赤,而是商量着对于孩子最合适,彼此都接受的方式。这个方式不是别人家的,不是专家的,每个孩子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需要父母用心观察和发现。这个爱孩子的方式,是夫妻和谐共处,恩爱有加,给孩子一个有试错机会(生病、冲突、走弯路)的成长空间,彼此陪伴,相互成就。具体到每件事情如何处理,这个就需要每一个家庭用心去摸索和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