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德行篇 关键词:孝 代表人物:王祥、王戎
德行乃“孔门四科”之一,是品评人才优劣的基本标准,无论尘世斗转千百载,它依然以巍峨的姿态屹立天地间,且面容和顺。德行共47篇,涉及面较广,既有管宁割席的静心笃志,又有殷仲堪落粒唯吞的不忘本之思,还有阮籍不“臧否人物”的谨慎原则,更有王澄、胡毋彦国等裸奔放荡的不羁行为,无异于褒贬,均是将一“德”字鲜活起来。然而47则中以表现至孝故事为最多,以下三则为经典:
第一:以德抱怨,感化后母。都说《灰姑娘》里的后母邪恶,王祥的后母朱夫人一听笑了。此人其邪恶到拿起屠刀,执行歹念,却行凶未遂。可伟大的王祥同志知道此事后跪在后母面前请求一死,态度坚决,神情恳切,大有你不杀我我便自杀的雄心壮志,最后把后母的毒蝎心肠生生移植成一副慈母心地。
第二:王戎死孝,哀毁骨立。王戎遭逢丧亲,哭得梨花带雨、肝肠寸断、九死一生,一副立马黄泉逢亲人的架势,属于男版“林妹妹”,骨感多情,生生赚得仲雄、裴楷等人的怜惜。
第三:贮录焦饭,善有善报。陈遗的母亲有一个神奇的爱好——吃锅巴(焦饭),这个爱好最后救了她儿子的命。陈遗做主簿时每逢做饭必把锅巴储存起来,一次存到几斗带回家准备孝敬母亲,却忽逢战事。他随袁山松出征又遇得袁军溃败,许多人饿死的时候陈遗正啃着那几斗锅巴,吧唧吧唧地仿佛在说:“娘的锅巴,多好吃。”
【贰】言行篇 关键词:了了 代表人物:孔融
魏晋时儒学衰微,玄风大盛,清谈之风亦盛,言语措辞成为审视士人才华优劣的标尺。纵观这108则,简洁巧妙,且风格各异,有哲理深奥型(如顾悦答简文之词“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或谢安论山涛受礼之多寡),意境高远型(如顾长康评会稽山色“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机智巧辩型(如钟毓、钟会以惶恐一词,圆汗之有无之况),而孔融的故事便是借“了了”(聪明伶俐)一词,一波三折,集哲思、巧辩、圆通为一体。
首先,文举以仲尼(孔子)伯阳(老子)之姓圆孔李之亲,使得顺利拜见李元礼。
其次,借力用力。陈韪语中的“小时了了”似褒实贬,而孔融回敬的“必当了了”却是无需遮掩的讥讽。十岁的孩子,才智性情如此,怎不“了了”。
最后,二子亦有其父嘉风。大儿六岁小儿五岁时偷酒喝,大儿反问为何不行礼,小儿答道:“偷,那得行礼!”通融敏锐,却又尽是孩子天性。但当孔融被捕时二儿“了无遽容”,八九岁的孩子已经认识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现实惨剧,老成淡定亦令人叹服。
想来,真是有“了了”之父,必有“了了”之子。
【叁】政事篇 关键词:消息 代表人物:王导、嵇绍
晋代氏族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必然要维护法制,强化国家机器,亦看重政事业绩。然而东汉至东晋这四百年间,战乱频繁,政权更迭,故而处乱世之人应当有“识时务”之思。
关键词“消息”来自“大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一句。消息指消长,即减少与增长。嵇康被杀后,山涛推荐嵇康的儿子嵇绍做秘书丞。嵇绍向山涛征询出仕或退隐的意见时,山涛说:“天地间四季变化,尚有消长更替,更何况人呢?”
社会再黑暗,也要有人才去治理,而你何必拘泥于你父亲的生活方式呢?
可是上位容易,终位难,但是王导做到了。早年勤政的王导到了晚年却“愦愦”(糊涂昏乱)行事,这种“清静无为”的政治态度其实是他的聪明过人之处,是当时严酷形势下的“权变”之举,是调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局势的“绥靖”政策。
与时务消长,怎不为俊杰?政事,亦乃人事。
【肆】文学篇 关键词:三 代表人物:左思、郑玄
对这一篇进行总结,我疑惑了很久。本想取“玄理”或“玄学”二字作为关键词,又觉得不妥。魏晋时期,儒学衰微,玄学兴盛,老庄之学备受重视,此篇中出现大量引用老庄著作的辩论、或注释等。人们谈玄说理,又兼佛教传入,更是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但是于我个人而言,玄之又玄,虽为众妙之门,但是天空再高,义理再深,总是要沉落到地面上,变成坚实的脚印,才能踏出生命的路来。我取“三”一是取其纷繁复杂之意,文学本来百态,岂能草草概之?再者,三有“三语掾”、“入三便乱”、“鼎足而三”、“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之意,它涉及到政事、精神、文学,却又无孔不入。因此在我看来,文学并非只是文辞义理,文章学术,它应该包括人生百态,处处是无,处处为有。
选择以上两人,或许代表力不够,却是说出我心底的对文学二字一点浅薄的看法。
首先,文学亦需要华丽的配饰。左思才气斐然,但是《三都赋》初成时人们并不看好,还讥笑诋毁,世上慧眼之人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人云亦云的标榜而已。可是左思是自信的,他在重重打击和自我否定的盘问中,还是鼓起勇气把文章拿给张华看,张华大惊:“这真的是你写的?它简直可以和《两都赋》《二京赋》鼎足而三啊!”说完后不禁怅惋:“这么好的文章,还是拿给哪个名士写篇叙文吧,要不出版社不出版,别人也未必认可你啊。”果然,得到皇甫谧的叙文推荐后,出版社争着版权,原来怀疑这篇文章的,通通怀疑自己了。左思望着洛阳纸贵,只是轻轻对自己说:“文学,原来也需要配饰,但这配饰不仅要向外寻找,还要向内心深处索求。”
其次,文学应该是一种氛围。魏晋名士谈玄说理的氛围自不用我赘言,为此还发生过“挑衅门”(初生牛犊的王弼诘难吏部尚书何晏)、“谈病门”(体质虚弱的卫玠因为一次清谈症发作,拒绝治疗,最后一病不起)、“穿鼻门”(孙安国和殷浩辩论至激烈诙谐状),然而让我感触比较深的还是郑玄家奴婢的一个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家奴在言谈举止中都合乎典雅,还幽默诙谐,可想而知郑玄家是怎样的一种文化氛围。若文学能成为一种氛围,衍生到每个人的骨子里,不为装饰卖弄,只是适时的一点小情调,那么这个世界再愤怒,都是可爱的。
【伍】方正篇 关键词:故事 代表人物:和峤
这里的“故事”,不是“讲故事”的“故事”,而是“按照旧历”的意思。话说晋武帝时,荀勖任中书监,和峤作中书令。按照惯例,中书监中书令应当同乘一辆车上朝。但和峤为人正直,讨厌荀勖的谄媚作风,拒绝同坐,后来对监令分派不同的车子,便始于那时。这个故事让人沉思,方正,不就是像和峤那样正直不阿,即便违背晋武帝的意愿,也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吗?至于氏族阶层恃贵而骄,看不起庶族阶层,像陆玩拒绝王导的请婚,像谁谁谁不吃“小人”之食,都刻上了太多时代的印记,不如和峤的分车来得痛快。
故事,都是旧了的,面目模糊,没有棱角,故事里的人似乎按部就班地稳定地过着日子。可是事是故的,心也是故,人就那么执着,忠于自己的故心,不愿苟同。
于是故事碰到故心,就有了方正。
【陆】雅量篇 关键词:神色自若 代表人物:谢安,嵇康,王羲之
雅量,说白了就是今天常言的淡定。作为名士,一定不能有那些欢喜的小可爱,或失措的小惊慌,这样的人气场不够,又怎可脱俗。在走向“雅量”的康庄大道上,魏晋名士前仆后继,死了儿子也要神情自若,打了胜仗也神色不改,被人拽倒在地默默忍受也要举止如常。有时想想,这些端庄的背后,是不是人性的一种压抑,倒不如撕破了这层皮,洒脱地活个痛快,何苦自己拼得痛苦,留给别人清谈呢?
但是无论如何,在那时有三个人的身影,不会被世人忘却。
王羲之,都道这是金不换的东床快婿,或许人家根本不喜欢那门亲事,倒是把那些掏出心窝的人深深伤害了。太在乎,只能失去。
嵇康,都说他神气不变,其实临刑绝散这个动作下,还有谁比他的内心更透彻悲凉?三千太学生,不过是一场华丽的陪演,将神色自若,演到悲绝。要不,又何苦将嵇绍托与山涛,难道不正是恨透了,那份自若下无处安放的心吗?
再说谢安,人如其名,安闲,自若。曾面对桓温的埋伏,从容不迫地走向死亡,嘴里还背诵“浩浩洪流”的诗句,仿佛他一个人走来,便是千军万马,那种面临生死的旷达深深折服了桓温,使其主动撤兵。淝水之战谢安作为东晋方的决策者,大有“为君谈笑净胡沙”的气魄,捷报传来,指下棋走,意色举止,不异于常。然而我更喜欢的,是等客人走后,他欢天喜地踉踉跄跄的样子,那时,脚上的木屐齿即便断了,可他这个人,毕竟是完整的。
因此,神色自若,不如惊慌失措。
【柒】识鉴篇 关键字:见机 代表人物:石勒
看这篇的感觉是,一个诸葛亮死了,无数个诸葛亮站了起来,他们虽然不拿着蒲扇,不假装掐算,可是都有一双睿智甚至歹毒的眼睛,什么人什么德性什么才能什么结局,似乎都能一语点破。站在这样的人面前,你穿着棉袄,都像是裸装,可是眼睛长在别人身上,你只能叹服:哇,神机妙算,见微知着!
所谓“见机”也。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小到一个人的成长命迹,大到一个国家的文治武功,都逃不脱这些人的法眼,找个代表人物简直就想“连坐”,迫不得已,便把一个名叫“石勒”的人送到断头台。
石勒,羯族人,东晋后赵的君主,后攻占晋朝淮水以北土地,自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之所以选择这个人,因为他“不知书”,即不识字,但他让别人给他读《汉书》听。当听到郦食其劝刘邦把六国的后代立为王侯而要刻印授爵时忽然大叫:“这个人怎么可能得到天下啊?”后来听到留侯张良劝阻时才叹道:“幸亏有这个人啊!”
一惊一乍,历史的玄机却均被他洞破,沿着超然的悟性,顺着人性的脉络,他知道如何起合。
皇帝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毕竟识字容易,识人难,见机,更难。
【捌】赏誉篇 关键词:不如 代表人物:王澄、王衍
赏誉,说到底就是讲好话,俗一点就是拍马屁,松啊鹤啊玉啊金啊,能用的都拿来比方着,都拍得绝世横响,因而又何必遮遮掩掩说是“誉赏”呢?
于是乎在众多好话中我总是一闪而过,倒是对王澄、王衍这兄弟两印象颇深。故事是这样的:王平子(即王澄)目太尉(即王衍):“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太尉答曰:“诚不如卿落落穆穆。”
王澄说他哥王衍表面上看如“道人”般萧散,但心底却是放不下的人,要不这神韵气概不会过于俊秀。而弟弟王衍虽然承认了哥哥的评价,嘴里说着“不如”,但是这“落落穆穆”四个字可不全是褒扬,它虽有疏淡豁达的意思,但终究也有落寞严肃的感觉。
你说我太过了,可你太不过了,因为特点,终究难以温和。
每个人都有其性格,没有谁如不如谁的,在每一个优点的背后,都站着一个缺点。反之亦然。
【玖】品藻篇 关键词:楂梨桔柚 代表人物:刘谨
《品藻》和《赏誉》相似,都是对人物进行品评,不同的是《赏誉》多对个人进行品评,而《品藻》多为对比辨别,本人更喜欢《品藻》篇,若说上述王兄弟俩的弦外之音是我的后期加工,那么《品藻》里的对比鉴定便是符合人情世情的。
谁无优劣,谁没长短处,因此谈到这个问题,还是刘谨说得通透:
“楂梨桔柚,各有其美。”
你看,山楂,梨子,橘子,柚子,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美味,尝到此,或许连对比都免了吧。百味人生,慢慢品尝便是了。
【拾】规箴篇 关键词:规劝 代表人物:东方朔、王衍、谢混
劝箴,指告诫。皇帝治国,忠臣安邦,百姓处事,都难免犯错,但谏君之过,劝人之过,并非是有一副好心肠,或者不惧死的慷慨之气便可,它还需要方法。我读《规箴》篇,惊讶于古人的劝解方法。
第一,声情并茂法。汉武帝的乳母犯了法,雄才大略的武帝准备依法处置,东方朔给乳母提了个好建议。首先,当乳母要离开皇帝时不说话,只顾频频回头看,用眼神传递哀怨、悔过、不舍之情。其次,朔自己在一旁适时说道:“你真傻啊,皇上难道还记得你给他哺乳的恩情吗?”反作激将。以乳母之情,兼朔之声,后果成。
第二,攻其软肋法。王衍的妻子人笨,脾气倔,贪得无厌,还爱多管闲事,该有的缺点人家都尽力去争取。王衍痛恨她这种行为,却拿她没办法。后来王衍发现妻子害怕京都侠士李阳,于是便说:“我说你不听是吧,告诉你,人家李阳也认为你不该这样做。收收手吧,要不……”
第三,借典类比发。桓玄想用谢安的故宅作军营,谢混说:“从前召伯行仁德,他的恩泽尚能惠及到他休息其下的甘棠树;我家文靖公的德泽,难道还保不住五亩大的宅子?”谢混的一句话中,德与仁,召伯和谢安,甘棠和宅子,一一类比,答案不攻自破,使得“玄惭而止”。
【拾壹】捷悟篇 关键词:捷不如悟 代表人物:杨修、郗超
捷悟,思维敏捷,悟性超高,得其一容易,二者兼有很难。都说捷悟的代表人物是杨修,毕竟在捷悟篇章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过半,像“阔”“一人一口酥”“绝妙好辞”等等都是口述能详的典故,但是众所周知杨修的结局并不好,他思维敏捷,但是悟性并不高,这样不知珠玉蕴藏的人,肯定会遭人记恨,就在他得意于自己超人的聪明时,也必当为此所害。
所以这里面还是郗超更让人看好。郗超的父亲不谙事务,镇守北府的时候给痛恨他掌握兵权的桓温这样写信:“正想和您一起辅助朝廷,收复失地。”信在半路被郗超看到了,立马重写了另外一份:“我年老多病,经不起世事烦扰,想找个闲散的管位来自我调养。”果然桓温收到郗超代写的信后,甚是开心,下令将其父调为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会稽太守。有时反应敏捷,还要明白人情世故,以低姿态的超然悟性,赢得更好的人生格局。
【拾贰】夙惠篇 关键词:数岁 代表人物:晋孝武帝
“夙”即“早”的意思,夙惠即早慧,指从小就聪明过人,因此在这为数不多的七则故事里,主人公都是孩子,年龄为几岁或十几岁,可是说出的话做出的事,让人瞠目。像韩伯康由熨斗原理而悟,晋明帝两次回答“长安如何日远”的问题,何晏不愿作曹操养子而划地为庐的故事,真可谓神童,尤其是晋孝武帝,所说的话,看似简单,却是蕴含禅机哲理,许多长者都未必能说出那样的话。
话说晋孝武帝十二岁那年,正值冬天,可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五六件丝绸做的单衣,夜里却铺着两张褥子睡觉。谢安好意规劝,皇帝回道:“昼动夜静。”你看,白天我们是运动的,可以通过人力去扭转冷暖,即便单衫亦何妨。可是夜间我们是安静的,这是你无法选择的,所以就要借助外物保存自己。
或许小孩子说时,根本没想那么多,但是万事万物,不就这些个简单的道理吗?
上篇完,2011年旧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