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的那十年,汽车、手机、互联网还没进入千家万户,当时的我还是唱着小小少年的傻白甜一枚。在生活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变化后,回忆起那十年间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深深的感觉到打小生活在那样一个没有商场,只有菜场、小卖部、书报摊和职工食堂的大社区里,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人们每天的日常井然有序、怡然自得,生活方式和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北欧国家如出一辙。
夜幕降临,结束了一天工作的人们,回到各自家中,一家人围在饭桌吃饭、聊天、看电视、散步或是捣鼓自己的小爱好。看似单调无味,身体和心灵却得到最好的放松。
每到周末,不需要带孩子上课外班和游乐场,Shopping是最好的娱乐。我们家的Shopping Day 就像一场约定俗成的仪式,那天父母会早早起床,母亲准备好早饭,收拾好房间,一家人吃饱喝足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神清气爽的出发。在逛街这件事上,我们三口人居然出奇的默契和包容。
母亲是一名手工爱好者,对织毛衣、裁剪衣服充满了热情,最爱逛布料和毛线柜台。当时的我非常不理解母亲的购物行为,商场里卖布的柜台就那么几匹布,随便扯一块顺眼的做衣服就好,干嘛要比来比去,摸摸这匹的手感,比比那匹的花色,再跟营业员聊几句,一晃就是半个钟头,做个决策怎么那么困难!直到我读了《拖延心理学》,才算搞明白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完美主义的人做事往往拖拉,她们认为:既然打算自己做衣服那一定要各方面都完美,如果做不好那倒不如不开始。因此第一个环节选布,绝不能疏忽,不看遍全市所有的布,起码也要看过80%才能决定买哪块!
在陪母亲逛街的日子里,虽有以上类似的小不满,所幸每每都能得到美食作为回馈,因此内心还是积极向往的。同时,经过多年陪逛的磨练,无形中练就了极好的耐心、定力和体力,后来参加课外班的时候,我可以在座位上一画几个小时而浑然不觉,这也不失为一种收获。
上初中后,偶尔和同学一块出去逛,当时的我已然继承了母亲精挑细选的精神,开始体会到shopping的乐趣。别看买的都是本子、贺卡之类不起眼的小物件,但那种买到心水宝贝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是能照亮整个房间的。
之后的高中三年,忙于应付学业,再难有那种闲适的购物心情了。每次都是衣服没得穿,才告诉母亲让她代买,买什么就穿什么,不挑颜色和款式。偶尔抽出时间出去一趟,也是奔着目标而去,看到了就买,买完就撤。在压力之下,逛街这种闲暇生活得到了最大化的压缩,富余出的时间被泰坦尼克、失落的世界、乱世佳人、科幻世界、亦舒的小说…所替代。
那些年逛过的街、看过的电影、躲在被窝里看过的小说,在当时看来都是浪费时间、毫无“用处”的事,却在岁月的长河里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反而那些被大众眼光认为“有用”的事,谁还记得几件?最后我想用梁实秋的一段文字作为此文的结束语。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我们并不向往六朝人那样肖然若神仙的样子,我们却企盼人人都能有闲去发展他的智慧与才能。——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