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自己去过的一个地方。关于写一个地方,四年级上册有习作:推荐一个地方,写清楚推荐的理由。四年级下册有:写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本单元的则要求按照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不同阶段不同要求,我首先要找准重心,这是我在备课本次习作教学之前意识到的第一个问题。
同时,为给学生的习作提供样板本,单元安排了两篇课文与两篇习作例文,分别是《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和上周习作教学模式一样,我打算这一单元习作依然采用先写后导的方式进行。当然在写之前我,也会引导他们对课文和例文的表达方法进行一定的归纳与总结。
学习《海上日出》一文时,我们很快就归纳出了课文是按日出的变化顺序来写作。那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还有什么可以按变化来写的呢?同学们一致认为除了日出,还有日落,还有观潮、听雨、赏风。
学习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们重点梳理了课文的写作顺序,也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并圈划出了表示游览顺序的词句。同时学生还发现了,虽然是按顺序写一个地方,但不同的景点,作者使用的笔墨不同。这说明写景也是要有详略的。尤其是作者描写外洞、孔隙的那些部分,所采用的表达方法与修辞手法,(怎么写)都是我们习作时需要借鉴和模仿的地方。
学习习作例文《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我们重点体会了其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怎么写)。同时,为了确保学生此次习作能够真实生动,我还提前一周布置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到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去游玩,并且拍好照片以便写作文时参照。
然后这一周的周末,我布置他们回去完成习作。有了亲身经历,也有了照片,更有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写出一篇让自己满意的文章来。
周一批阅时发现:有几位同学把写一个地方写成了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比如1《游云碧阁》写成了爬森林公园,因为云碧阁在森林公园的顶端。2《游望仙谷》写成了在那里面吃喝和玩乐。3《游龙潭湖公园》写成介绍龙潭湖公园的重点景色特点。4《游公园》写的是在公园与自己家的宠物狗发生的事情。另一个同学写的是5《看日出》,记录的是不同时间点日出时的不同样子,应该是完全没看习作要求。
除去以上,剩下的习作基本都达到了按游览顺序来写一个地方。但不足在于:1表示游览顺序的语句并不明显。2详略并不分明。3流水账语言偏多,没有使用恰当的修辞与表达。
找出了问题所在,接下来的修改讲评部分就能有所针对了。我出示了一位同学的优秀习作(游览顺序非常鲜明,语句优美流畅)。示范批改时,我还特意用红笔划出了文中表示顺序的句子。
这番操作下来,其他同学就可以清晰的对比发现自己的习作当中有没有明确表示游览顺序的语句?如果有,请画出来,如果没有,请注意添加。文章结构顺序清晰流畅之后,我们再重点对每一个句子进行字斟句酌,如可以使用比喻或拟人的句子,我们一概不要平铺直叙。在游览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可以适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样,我也示范批改了一篇不太满意的习作。
一节课的修正,一节课的誊写,最后交上来的作文本里,获得优秀的同学一共是32名。这说明,这种先写后导的方式可行。那这种方式的优势究竟在哪呢?
原来,这是学生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他们在书写自己文字的时候,其思维是受自己的情感制约的。即脑子里想什么就写什么。全身心地投入在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全写下来,而顾不上去思考该怎么写。也就是说“写什么”与“怎么写”,他们不能同时兼顾。先写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后导(修改)解决的是“怎么写”的问题。而且,后导往往是针对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而先导则是在学生连写作素材都没有的情况灌输方法,他们即便是能够吸收,到了真正写的时候,重心都放在素材组织上,还是无法顾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