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小弟弟生了病,前后花了几万元医药费;后来妹妹又生了病,前后花了近二十万元。钱是都花了,可是病不能算彻底治好,依然都是病人。母亲为了两个病人,可是操碎了心。日里夜里都是惦记着他们。我和母亲是一样的心情,所以我能理解母亲的所作所为。除此以外,我还没有发现谁可以理解我和母亲的心情。当然,我和我母亲也没有向别人诉说过自己的心情。得病了,有什么办法呢?只要医生不能帮上什么忙,其他人的忙,就只是次要的了。这大约是“谁得病谁受”的由来吧!
母亲喜欢住在小弟弟家,她常对人说自己喜欢小弟弟家的小菜院子。别人都信以为真。喜欢菜院子,当然是母亲一辈子劳动惯了,不愿意有那怕是一丁点儿的闲暇时间。可是我常常地知道,母亲其实是希望时刻住在小弟弟家,能让小弟弟吃上家里做的饭。母亲一直感觉是小弟弟在外奔波多年,吃外面的饭,无论从卫生方面还是一日三餐的规律方面,都不能和在家里吃一样。而且母亲深信不疑,小弟弟就是在外面用餐才得了病的。母亲于是很自责,感觉没有尽到自己做母亲的责任。所以无论如何要在小弟弟家住着,照顾着他的生活起居。
母亲大约也知道只有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吧。这可能是我年龄最大,比弟弟妹妹应该懂些事理。可实际上,我也经常并不明白很多事情。这使得母亲把所有的心事都放在心里,很少向别人诉说她深处内心真实的想法。我想这大约正是一个人感到孤独的地方和原因。随着我步入中年,我逐渐静下心来倾听母亲说得一些话,才慢慢地明白她的心思。能明白她的一些心思,我感到欣慰,也感到自己对母亲几十年来的深深伤害,于是我常常自责自己,为什么那么不懂事,不善解人意,而且伤害得是这个世界上给了自己生命、养育了自己生命的唯一的亲人!
早年,母亲一个人在农村,带着我们四个孩子,既要从事繁重的田地劳动,又要收拾家务。而且繁重的农田劳动,并没有吓倒母亲。我家的粮食收成,不但没有比别人家的差,反而还常常好。村子里的人都羡慕母亲的吃苦耐劳,我们这些孩子们也常常知道母亲是能力最强的人。后来因为我们年龄逐渐变大,母亲感觉应该让我们去县城上学。她不想耽误我们的前程。她常说,就是把房子卖了,也要让我们读书。她的决定就一直没有变更过。直到我们都找到了工作,有了自己稳定的收入,有了一个温暖的小家。在当时的年代里,人们还不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人们对母亲的做法感到不可思议。母亲却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也体现在以后的行动上。毋庸置疑,她的决定完全改变了我们这些孩子们的一生,把我们的农村的人生方向直接改变了,由此也深刻地影响到了 我们的下一代,才能有一个稳定和幸福的基础。母亲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显得她和别人巨大的不同。尽管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母亲也是一样,有许多的缺点,可是她的优点也十分的突出,而且是主要的方面。然而我却常常认为那是倔强,为此,我们之间常常爆发激烈的争吵。母亲不能说服我和别人,当然我和别人也往往不能说服母亲。母亲显得很孤独。中年的我,逐渐理解了母亲的这种孤独。某一天,我突然明白,母亲的孤独,又恰恰是我的孤独。这种孤独,从妹妹家庭发生变故开始,变得更加清晰起来。从那时起,我感觉突然“长大”许多,实际上应该是老了“许多”。由此及彼,我就突然理解了母亲的想法和所作所为。
妹妹病了,病了就病了吧,有什么办法呢!病生在病人的身上,不生病的人能怎么办呢!不生病的人对病人的伸手帮助,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能影响到病人的根本。然而,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帮助,也有许多人不愿意去做,有些人甚至还反对去做,说了些反对的话、不满意的话,总感觉是妹妹拖累我们,那些话、那个神态,我可能是不会忘记的。然而这又怎样呢?帮就帮了,我去做我希望做的事吧,别人不愿意和我一起做,就让他去吧。我改变不了别人,也不希望改变别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没有一个人会愿意陪另一个人走到底的,鲁迅尚且认为他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可以招徕跟随者的人,何况,自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呢!
人生,就是一场孤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