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哐铛,可可的饭碗被打翻了,米饭洒落一地。可可抬头看着我,突然哭着大喊:“掉在地上的米饭还能吃吗?”我回答道:“宝贝,不能吃了啊,有细菌的。”可可哭得更大声了,喊着:“能吃能吃。”
我当时觉得她真是不可理喻,耐着性子换了种说法:“可可,掉在地上的食物是真的不能吃了,但是妈妈不怪你洒了米饭,以后你再小心一点就好了,可以吗?”可可停止了哭声,仔细观察我的表情,然后说:“好的,妈妈。”然后我给她重新盛了一碗米饭,她又开心地吃了起来。
可可的表现让我真是好气又好笑,但是想来我们成人何尝不是如此?
可可不小心打翻了碗,她如此着急地辩解地上的米饭还能吃,我猜想她是认为只要没造成后果,妈妈就不会责备她,而我表明自己的立场,让她清晰知道我不会因为这么一件事嗔怪她,但是米饭确实不能再吃了,这是后果,下次一定要注意,她也就欣然接受了。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成人又是如何做的呢?选择勇敢承担,寻找解决方案?还是互相推诿,极力撇清与自己的关系?抑或是隐瞒不报,自行亡羊补牢?或者实在不行,等着侥幸逃脱?
深入分析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都存在着一个集体的处事逻辑。没有人天生是喜欢撒谎的,更不喜欢怀揣着一个秘密惴惴不安,抑或是主动得罪他人,为自己推脱责任。但是真的就有人在这种集体一致的处事逻辑中慢慢演变成个人的处事逻辑,并且内化于心,成为个人的行为特质。
是的,这就是文化的力量。那文化到底是什么?不管百度词条上的解释多么复杂学术,其实文化的核心就是处于这个文化中心的人是如何处理事情。如果大家都默认这样的处理方法,那慢慢就形成了这个集体的特定文化,而这绝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
02
我们经常会说企业文化,社会文化,鲜有人说家庭文化。其实家庭文化对人的影响更大,这就是所谓原生家庭带给你根深蒂固的观点和习惯,而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家中的长辈,尤其是父母自然是权威的中心。
记得我小的时候,家中的长辈待我总是很宽容,尤其是奶奶。当我做错事的时候,一开始也非常害怕,支支吾吾说出来的时候,奶奶的反应总是那么和风细雨,然后告诉我做错事没什么,以后改正就可以了,但是同样的错误不要犯第二遍。于是,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什么叫吃一堑长一智,也懂得勇于承担责任是一种美德。
那时候,还是小学,记得同班有个女同学到我家来玩,她不小心打碎了我家的一支玻璃花瓶,我不断安慰她没关系的,奶奶说没事没事,可是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她惊恐的表情,然后听到她小声和我说:“要是在家,我妈早要因为这个大声说我了。”
这个女同学成绩不好,每次期末考试以后,她总是在学校徘徊很久才回去,然后不停地重复“我又考砸了!怎么办?”也许是小时候的自己很少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觉得不能理解为何她会如此惶恐。后来才慢慢感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记得高考前夕,我经常心情凝重,大人们的鼓励和期许反而成为最大的压力,甚至是破釜沉舟的压力。
03
人们一步步从儿童成长为成人,思想日趋成熟,概念日趋丰富,关于这种思维的拓展,很多心理学家都在试图进行详细的剖析和研究。
我们在思考世界的时候,绝不仅仅停留在静止不动的物体上,对正在进行的事物也会有自己的判断思维。无论是上学、工作,还是购物、访友等等,有规律的生活让我们感觉在真实存在,而这些事件表现正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脚本”。
Nelson在1978年的论述中谈到脚本有三个特性,一是它们包含以特殊规律的方式进行的必要活动,二是具有给非必要事件的位置,三是安排不同演员担任不同角色。
“脚本”看起来是个生涩的词汇,其实即使是更小的孩子也会慢慢形成属于他所认为的脚本。某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他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会给特定的人分配特定的角色反应,这种发生会让他感到舒适,或者不安,或者恐惧,他已经有了下意识的预测,并进一步引导他的行为。而这些预测的前提就是基于脚本。脚本是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惯常的经历和经验所构成的,而这也使得我们拥有了与他人分享关于这个世界知识的核心力量。
李善友老师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创新就是打破“非连续性”。如此看来,就是打破“脚本”带给我们的固有思维模式。然而,“脚本”本身的存在对于每个人却是意义非凡的。
在科幻小说《三体》第二部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三体人:太阳快落下去了,你们的孩子居然不害怕?
罗辑:当然不害怕,她知道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
——刘慈欣 《黑暗森林》
我想,不害怕的原因就是孩子心里的脚本在发挥着作用,进而指导了他们的情绪,但是在三体人的世界里,他们的脚本显示,太阳落下去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升起来,所以他认为这是一件让他们恐慌的事情。
04
我们在谈到家庭文化,谈到对孩子的教育,谈到圈子文化,会突然发现周遭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尤其是父母的反应,对于我们形成自己的“心理脚本”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许直到如今,你还能看到自己身上他们的影子,那是他们的处事态度和方式,已经原原本本地复制在了你身上。
仔细想想,我们的“脚本”有哪些,那我们想带给孩子们怎样的“脚本”?也许这才是值得深思的关于文化的真正内涵。
推荐阅读:育儿系列文章目录(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