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追求跃迁?
——因为跃迁是高水平的勤奋啊。
那我低水平的勤奋不行吗?总比不勤奋好啊!
——那就要看你本身生活水平怎么样了。如果你本身生活状态还不错,那低水平勤奋,还不如好好生活。如果生活状态不够好,那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去找尽量高级的勤奋路径来努力啊。你看那些北京N套房的拆迁土著,人家需要考虑低水平勤奋还是高水平勤奋的问题吗?当生活状态不如期望的时候,好好勤奋。 (via@张小桃)
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如何?如果你觉得还不错,那就好好享受生活吧,毕竟人生苦短。如果你觉得不够好,那就不要低水平勤奋了,来看《跃迁》吧,古典老师教你如何高水平地勤奋。
勤奋的第一重境界:很努力
自媒体的热潮兴起,各种日更多少天成为签约作者月入十万,看书多少本写公众号接广告费到手软的案例给大众打满了鸡血,于是很多人开始制定“100天看33本书”的计划,开始每天坚持早起打卡,开始玩公众号坚持日更,每天的闲暇时间全部投入其中,充满干劲地奋斗。
当然,鸡血总是不长久的。绝大部分人发现,自己虽然连续早起了一百天,努力日更了半年,却好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还是那个过得不甚如意的自己。而和自己同时开始努力的人,有的玩别的平台冒了尖尖,有的成了百万粉丝大号,有的投资区块链赚了大钱。于是大家又迷茫了,我明明很努力呀?
古典老师用《跃迁》一书,为我们诠释了原因——勤奋也是分等级的。你自以为的勤奋,只是在低水平地勤奋,当然会被高水平勤奋的人甩在身后。
大部分人所谓的勤奋,只不过是在第一境界努力罢了。
勤奋的第二重境界:方法论勤奋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掀起了一波知识付费热潮。很多人似乎突然找到了进步的阶梯——沉迷在各种被精美文案包裹着的课程中,看到什么都想买,屯了一大堆课感觉心理特别有满足感,其实本质上和囤货没有区别,但比囤货还可怕,因为下了单立即就能收货,给人一种又提升了自我的虚幻幸福感。买完了就得听,听了还得做笔记,连走路都要挂个耳机听听某APP的碎片课程。
当然,其中不乏精品。诚如古典老师所说,橙子学院三件事、番茄钟、生命之花、ETA(预计到达时间)、WOOPa 思维心理学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论,用起来确实能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勤奋总算初见成效。于是,有些人就开始沉迷于其中,寻找各种各样好用的方法和软件,力争让自己活出更有效率的人生。
然而,懂得很多东西却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就像捡了很多珍珠,它们确实都熠熠生辉,可是你没有结实的线来串起它们,就不能把它真正戴出去,只能放在箱子里,最大的用处是碰到什么展示的机会就赶紧捡一颗出来,还得手忙脚乱地摸上半天,因为你不知道哪颗放哪了。
勤奋的第三重境界:更少目标,战略勤奋
普通人和高手的差距究竟在哪?
普通人一般就在第一境界勤奋,达到第二境界的都很少。而真正的高手,不但懂得如何驱动自己持续地努力和积累,而且还会借助社会和科技趋势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从而实现阶段性的非线性成长,也就是跃迁式上升。你会发现他们每隔几年可能就会突然上一个台阶。
那么,如何成为真正的高手?
你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
定了目标,才有方法论。有了方法论,再决定努力方式。这就是战略上的勤奋。当你选对了目标时,你会发现你要做的事越来越少了,支持你的人越来越多了,你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少了。我们都处在多层系统中,自上而下地解决问题就是这么简单,花时间去定目标、建框架、找结构看起来很慢,没有上手就开始忙忙碌碌地看书、学习、听课看起来那么充实又迅速,但一发力就可以把那些低水平勤奋的人甩得很远。引用永澄老师的比喻,就像螃蟹和小汽车赛跑,你是想做起步快的螃蟹,还是起步慢的小汽车?
找到对的事情,慢慢来,持续做,然后等待高概率正确的事情发生,把握好时代浪潮,纵身一跃。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