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上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被称之为“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是这样被定义的:是指不可控制的多食、暴食。患者经常暴饮暴食,然后采取自我引吐或过度运动以抵消其暴食行为。暴食是过量进食的一次发作,它必须包括客观上大量的食物(多于大多数人同等情况下吃的)和缺乏控制两者。
暴食症是一种饮食行为障碍的疾病。患者极度怕胖,对自我之评价常受身材及体重变化而影响。经常在深夜、独处或无聊、沮丧和愤怒之情境下,顿时引发暴食行为,无法自制地直到腹胀难受,才可罢休。暴食后虽暂时得到满足,但随之而来的罪恶感、自责及失控之焦虑感又促使其利用不当方式(如催吐、滥用泻剂、利尿剂、节食或过度剧烈运动)来清除已吃进之食物,企图阻止体重增加,此种暴食——清除行为,通常在隐秘下进行,若每周发生两次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即符合神经性暴食症之诊断标准。
2-暴食(gluttony)症的的主要特征
1.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暴食,在短时间内吃掉大量的食物,进食量远远超过正常。
2.在发作时觉得对进食失去控制(即感到无法停止进食,或不能控制进食的食物和数量。
3.暴食后马上采取不恰当补偿措施以防止体重增加,发生次数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
4.在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进行。
5.暴食行为可为以下因素引发: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良,节食后感到饥饿,或对体重、身体外形不满等。暴食可暂缓烦躁情绪,随后不久病人便对自己不满而情绪低落。
6.控制体重的方法最常见是诱呕,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剂致吐,一段时间后不用催发,患者想到呕吐便会呕吐,即使仅进少量食物亦能呕出。
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导泻剂减轻体重,极少数患者甚至使用灌肠法。
8.有的患者不采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体能消耗,如快速活动,增加体育锻炼等,活动量大大超过正常,且影响生活正常进行。
9.患者过分重视自己的身体外形,常感到不满意。
10.可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内容多数与体重或身体外形有关。
神经性贪食症患者还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如自责、焦虑、抑郁等,因此神经性贪食症与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
3-暴食症的治疗
治疗暴食症不像是在治疗感冒吃个药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它像是要戒酒一样,需要持续的努力与警觉。暴食症患者往往是低自尊,所以一有压力,她很容易感受到焦虑,就会习惯用食物来发泄。又因为她是低自尊,对自己没有信心,她就会极端地用身材来评价自己。只要自己一胖起来,她就觉得自己丑得要死。所以,要治疗暴食症,提升个体的自尊是一个根本的工作。但这也是最难的部分。
以营养师的立场,首先是建立正确的饮食及体重认知之观念,第二,要求患者填饮食日志包括进食内容、地点及情境,以了解饮食形态和暴食情形,第三,养成三正餐定时定量之习惯,第四,准备低热量的食物以取代高热量食物,第五,避免患者独自进食且进食时不做其他事情如看电视,最后可利用其他方法转移非进食时间想吃东西的欲望如运动、聊天等。
医生采用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因为,它是一个病程较长,难度较大的治疗过程,需要一个全面的由心理和医学专家给出的治疗计划,有时也需要家庭的合作。在一些案例中,家庭问题的解决,对暴食症的康复是极其重要的。
目前对此最有效的治疗,是包括对个人或对整个家庭进行的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医生通过奖励或示范正确的行为,来改变患者的进食行为,并且帮助患者改变扭曲或僵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与他们的症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果不进行治疗,暴食症有可能变成慢性障碍,并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关于暴食的理论:
1.佛洛伊德理论:幼年时没有妥善解决的心理矛盾可以诱发成年后的心理功能紊乱。有一个名词是oralimpregnation:可以理解为是由进食引起的受孕感觉。这一支的心理学家认为很多女孩子在幼年时都有过“受孕时通过进食完成的”这种想象,(佛洛伊德用性解释一切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嘴巴是食物的接受器官,胃肠暗喻子宫。
这种童年的fantasy一般可以随着成长消失,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遭遇重压的青春期,却可以死灰复燃。因此有些女孩子会拒绝进食——这可以解释厌食症的出现。而暴食症就可以解释为对于这种受孕幻想的满足(潜意识层次的满足,暴食症患者通过宗教仪式般的周期性大量进食来达到这种满足,而本身并不清楚自己暴食的原因)。
换句话说就是:患者潜意识里面十分恐惧怀孕,但是周期性的沉迷于对于受孕的渴望。
这种理论遭到很多的质疑,譬如说既然停经意味着怀孕,而厌食症患者大多数因为进食不足而停经。那么她们为什么不通过进食来恢复月经,从而消除自己的这种潜意识的恐惧呢?而男性厌食症患者的出现就更加无法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了。
2.家庭引发的暴食:
第二种理论认为暴食症患者一般出自于“过于包办”的家庭。父母习惯于把自己的信念强加于孩子身上,而剥夺他们通过学习自我成长的必要过程。譬如说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孩子们本来可以通过亲身体会了解到:天冷就要多穿衣服,不愿意穿衣服的孩子如果挨了冻自然就会了解这个道理。而父母如果不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强行把衣服套在孩子身上,又不肯让他们好好的了解这个多穿衣服的道理,就是剥夺了他们学期的权利。(例子肯能不恰当,见谅)生活中的饿各种体验其实都需要一个人自己去学习成才能更好的掌控,反之他可能就不能够很好的区分自己的各种需求(吃还是不吃),不了解身体产生的冲动,自然就会导致失控(过量进食)。甚至对自己身体所有权的丧失,缺乏存在感,不明白是在过谁的人生,究竟要怎样过才有意义,认为一切的付出和努力都没有必要。
这种理论更加具有说服性,一个过分控制的家庭让孩子成为零件破损的机器,没法对身体的各种需求做出正确的反应,导致身体对于营养需求的失控:缺乏对食物的渴望,以及无法控制的冲动进食。患者通常并不感觉到饥饿,却仍然不停用食物塞满自己,然后催吐。无进食阶段被认为是对一种“无法控制的冲动”最好的控制,而支持一小口就可能导致失控。这可以解释厌食症和暴食症的产生,对进食的控制可以看成是一种想要控制自己身体的挣扎,是对确立自己独特人生定义的渴望。
这种理论比前一种理论的进步在于它可以证伪,目前的研究结果大多是相互矛盾,唯一可以相对确定的结论是暴食症患者的家庭存在更多的矛盾,争端,家庭成员更可能表现粗负面的情绪。
3.行为理论:
这种理论的目的不是解释饮食障碍产生的原因,而在于治疗饮食障碍。它认为行为障碍产生的原因就像一个黑盒子,可能无法解释,但是行为一旦产生,就面临被鼓励或者被惩罚的两种结果。例如,进食可以暂时性的消除心理上的孤单和空虚,那么进食就是受到了孤立的行为。
通过对正常的进食行为进行鼓励和对不正常的进食进行惩罚,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效果,但是长远看来意义不大。它也不能解释经常伴随饮食障碍产生的其他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焦虑等。
4.社会学角度:
这是最常被大众传媒引用的理论。认为饮食障碍源自于整个社会对体重关注程度的提升,迫使人们追求身材的苗条。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饮食障碍患者大多数为女性,因为她们是这种“文化压迫”的主要受害者。
我们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是:纤细,被动,宽容,依赖。许多女性认为只有符合了这种印象,即苗条,漂亮,温柔,她们的人生才能是圆满的,其他的特质却被模糊化。这就导致了许多人对于瘦身的狂热追求。
人的体重往往由先天因素决定,人定胜天的理论在这里并不是那么适用。当你打响了这场和老天的战役,就给身体的正常运行拉响了警报。体重减轻导致食欲增大和基础代谢率的降低,这时候即使胃里已经满了,食欲并不会消失,因为身体渴望回到原来的能量水平。所以减肥的失败率是相当之高,因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设定了这样一套程序好在食物紧缺的原始社会中生存下去。
这种理论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某些厌食症患者在达到理想体重后继续厌食,甚至死亡的现象;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暴食症患者在回复从前的体重后仍然暴食不止,于是越来越重,大大超过原来的体重水平。
5.生理原因:
这是最近出现的一种理论,认为是失控的下丘脑导致了我们的暴食。有证据显示,饮食障碍患者许多激素的分泌水平都不同于常人,比如性激素(没有性欲),皮质激素,以及甲状腺激素。这种理论或许可以解释许多伴随进食障碍存在的精神疾病,例如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了,不停的撑体重,一个动作要完成规定次数),除了食瘾以外其他的瘾(酗酒,抽烟),偷窃癖……这些都是患者明知道不对,而无法自发控制的行为。它们的同时发生,就可能表明患者大脑中控制自发行为的中枢出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