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馒头商学院苏老师的课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脑海里还是第一次在直播软件上听老师讲这句话,一转眼十二周过去辣,是该写点东西总结下咯~
昨天在李笑来老师的一篇文章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果然老师们所见略同耶。
这句话令我很受启发。作为一名半岁的产品经理,努力去理解的这句话,如果有意见不同的欢迎讨论呀嘿嘿嘿。
“听大多数人的话”意味着不只是“按照他们那么说的那么做”,而是要听听他们(这里可以理解成用户、投资大咖、老板等)怎么说,琢磨琢磨他们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参考少数人的意见”可以理解成我们可以去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情,这些少数人是和你共事的伙伴,需要跟你搭配的队友,他们是真正在和你聊事情怎么做,可以有哪些备选方案的人。“最终自己做决定”到了这一步,就是真正自己去做主的时刻了。这意味着这个决定做的好,这个产品你可以逢人就说,这是我带领开发的新产品。做得不好,谁都可以互相推脱、洗清责任,只有你不可以,这个锅必须你自己来背。
一个功能做不做靠什么来衡量?
在本次馒头的课中,苏老师也好、分享嘉宾也罢,提到的最多的可能就是“满足 用户 需求”这是哪个词组了吧,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说。是的,在书本中在学习中,会发现“是否满足了目标群体的某种需求”这是标准答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会体会到这件事的实操性有多艰难。一个功能让我来决定做不做,首先最基本的思考模型:“用户调研、场景分析、痛点+需求本质的挖掘、同类竞品等等”这些都去做、去写、去分析了。然后呢?是的,现在的你拿着一大沓文档过来,俯首趴在桌子上,又开始了思考原点问题:“so,这个功能到底做不做”
不能因为竞品的软件里都有都在做,咱就做吧,不能因为用户场景里有这个场景、这个场景频次高咱就做吧,不能因为老板让做咱就做吧(也有例外你懂得嘿嘿嘿),不能因为小组投票少数服从多数你就做吧等等。
那么抽象的提炼下,很多时候为什么人们会面对决定真正一件事情做不做的时候如此纠结呢?因为他们衡量做不做的标准错了。
“他们衡量这件事情做不做与否,靠的不是逻辑与独立思维,靠的是“认同的人是否足够多”
从底层上来看,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1.绝大数人是“表现型人格”,他们在乎的不是好坏对错,他们只在乎自己是否这样做会“显得好看”
2.进而“表现型人格”决定了“随大流”的根深蒂固,只有“跟大家在一起”“和大多数人相同”才会觉得安全
所以,当你的决定和大家不一样的时候,不必担心不必害怕,给自己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当意识到,真是个成为“特立独行且正确”的机会,价值很大的时候,给自己一个爱的么么哒。因为这样的机会真的少之又少,这,只能由你来做。
注意:这里的特立独行且正确不等于自以为是。区别:看是否有验证过程。
特立独行且正确:首先是对一个事情,我们经过独立思考并认为是正确,且经过大量实操去验证过,这个验证过程很重要,往往大知识两种结果:自己认为正确、大部分人耶认为正确。自己认为正确、大部分人不认同。
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认知范围小、思考维度低,用于自我安慰还好,如果走出家门,参与竞争,这必然会是鸡蛋碰石头,头破血流。
像这种带问号只能单选的问题会大大小小地在产品经理的生涯中出现无数多个吧。所以说产品经理可以有无数次机会去体会做出一个特立独行且正确的决定后快感,这背后需要的储备可真不是一点点哦~~
愿我们都可以体会下特立独行且正确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