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约束产生的递减
上一篇说了人偏好不同,但是人也并非一种偏好。比如我爱吃苹果,也爱吃鱼。
拥有苹果,我是快乐的,拥有鱼,也是快乐的。快乐是无法衡量的,但是在经济学中,我们先将这种快乐量化。
假设给我四斤苹果和一条鱼,与给我三斤苹果和两条鱼的快乐是一样的。
鱼带来的快乐是可以替代苹果的。这种快乐就是效用,那么这两种组合就叫无差异组合。
要使我得到的快乐不变,增加鱼的同时就需要减少苹果,而这种减少是逐级递减的。
这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在维持同一效用水平的前提下,随着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该产品能够替代的其他商品的消费量将随之递减。
人并非完全理性的,总是看重失去的东西。
比如说朝三暮四的典故:养猴的人准备缩减猴子的伙食,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
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高兴起来。
这群猴子就是不懂经济学,其实两种组合是无差异组合,带来的效用是一样的,它们早上多一个,晚上就少一个,是不值得高兴的。
应用于生活,学经济学,就要学会权衡得失。比对不同的组合,选择效用最大的哪一个。
比如民国有个叫李律阁的人,他和张作霖一起打麻将,几圈下来,输了一个底朝天,整整50万大洋没了。
那时候,但是李律阁不生气,还挺高兴的。
当然,人家不是傻缺,也不是钱多烧手。后来才知道,张作霖将位于北京郊外数万公顷的农田白白让给了他。这么一算,这是赚了一大笔。
福利的产生
刚才说了,我四斤苹果和一条鱼带来的快乐,和三斤苹果两斤鱼带来的快乐是一样的,但是假设我只有苹果怎么办?
可以交换啊,比如我有五斤苹果,我可以拿一斤苹果换一条鱼。这样卖鱼的有了苹果,我也有了鱼,这就是直接交换,也就是以物易物。
当然,后面的故事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交换的不便捷,这才产生了货币和价格,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商业活动。
这里我们说点有意思的,商业的目的并不是损人利己,而是互利互惠。
比如刚才说了,我有五斤苹果,你有五条鱼。我只吃苹果,吃不饱。而你只吃鱼,太腻了。我拿两斤苹果换你两条鱼,我们会更快乐。
放到商业活动中,比如一瓶水对我来说值一元,对你来说值两元,我一块五卖给你,我赚了五角,你也省了五角,大家都开心了,自由交换是互利互惠的。
有人发现,我不是赚了五毛钱吗?这个交易还公平吗?这里澄清一个概念,我们常说等价交换,其实是错误的。
这瓶水对我来说值一元,对你来说也值一元,那么我为什么要给你啊,留着也可以啊。在市场经济中,自由交换往往是不等价的,这也是财富的产生源头。
越多的交易选择越有利于福利的增进,比如我想要多赚点,收你1.8元,但是又来了一个,他卖1.5元,你当然会选择后者了。
但是如果我有背景,垄断了这个地方的交易,拒绝让卖1.5元的人到这片地方销售,这就是剥夺了大家改进福利的机会。
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某些国家,不正是打着维护“公众利益”,搞政策壁垒,阻碍贸易自由。现在也是偃旗息鼓了。这里也不指名道姓了,有机会我们在将这段细讲。
不同偏好的组合,对我们的效用有时是一样的,但有时是不一样的,明智的看清得与失,选择效用最大的组合。
- 第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学经济学
- 第二篇:经济学教会我们如何幸福
- 第三篇:约束产生的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