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造101》终于尘埃落定。
一时间我都觉得网络上清净了好多,我实在是有点厌烦了各种表情包和截图。
至于这档节目是否好,不知道。是否打造出了巨星,不知道。新组合能不能走得长远,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这一PA过去,很多事情就会重新出发,会被审视。
在决赛的时候,王菊被淘汰,我一点都不惊讶,杨超越最后第三名出道,我也觉得没什么意外。
我早就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从什么时候想到的呢?
从全网开始自称“菊内人”的时候,从全网开始diss杨超越的时候。
你可能还不知道,网络上的任何事情呈现一边倒的局势时,这个事情就会变得很微妙,你好像不由自主就会被带入到一种节奏中。
果不其然,王菊成了节目组最大的炮灰。
这不是王菊的错,而是一盘棋,包括王菊、杨超越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这盘棋里的棋子,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你可能会说我在厚黑,但反观目前的全网综艺,实际上这点套路屡见不鲜。
如果你对娱乐圈的规则比较了然的话,就会知道,王菊被全网力捧的时候,不是她真的有多么优秀,同样,杨超越被大家diss的时候,不是真的她有多么糟糕。
一档综艺,需要话题,需要热搜,需要制造全民讨论的热点,而这些热点,并不是大家讨论出的结果,而是我们正在被带节奏。
我看到网上有人说,最后出道的那些姑娘们,实际上都是内定好的,人们拿着这个推论来质疑节目组炒作。
拿着这份最终出道名单,再去回看节目曾经的节目,倒是有一些蛛丝马迹。
只是,一档节目而已,网友如果太较真,最终其实改变不了什么。
2
关于综艺节目“有剧本”一说,其实大家早就见怪不怪。
许多真人秀都有剧本,如何说话,如何走位,游戏结局,都有大致的标注,明星们根据剧本设立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一档节目的录制。
曾经《跑男》就曾爆出有剧本,最开始以为只是一个大致剧情,可某编导爆出的大纲中,剧本细致到某段情节。
比如某明星吃东西噎到,之后旁边人有意无意递上一瓶水,就能顺利完成品牌植入,但该名牌并不是节目第一赞助商,大家还以为是正常的表现。
对比明星参照剧本,素人的选秀表演,更多的是在设立人设。
曾经《中国好声音》的某导演就和我说过,每个选手在录制之前,都有一位对接编导和他们深聊,让选手们讲自己的故事。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从选手中普通的故事里,挖到一个点,然后无限放大,最终给该选手树人设。
我曾参加过《奇葩说》的选角,导演和我在小单间里整整聊了一个下午,我详细说了自己的故事,最终因为我人设不好确立,比较温吞,所以无缘录制。
在前几天GQ的一篇报道文章里,有两个关于杨超越的细节。
一是杨超越的老板寿玮达对于杨超越爱哭这件事早就知晓,他允许杨超越随便哭,因为她张了一张宝宝的脸,他说,宝宝可以犯错,宝宝的世界你犯个错咋地了?因为你是宝宝啊,这个就是她最厉害的地方。
二是杨超越在面对全网diss和如此高的票数时,并不是心安理得,而是焦虑,慌张,自卑,她不是真的总哭,她也不是不努力,只是节目剪辑出了那么多她哭的镜头,把她私下努力练舞的镜头都去掉,只留下她的各种车祸现场。
当杨超越在第一期节目里说出自己是全村的希望时,这个标签就被紧紧贴在她的身上,她在面对这些安排和节目剪辑时也很无奈,我没哭那么多,但剪进去很多。
所以——划重点——杨超越的公司默许她爱哭,并将这个特征在节目中无限放大,成为她的人设之一。
给观众的印象就变成了:反正是宝宝,实力不够,哭哭来凑。
其他成员设置同理。
我觉得,王菊和杨超越,是节目组最好的王牌。
因为她们两个足够特殊。
一个像是大龄青年在一群正青春的年轻人里,依然不放弃,依然努力,虽然条件一般,但赢在执着坚持,每次都险些淘汰,这就很有观众缘。
一个像是只有好看的皮囊,但在另外一群那么努力和有才华的人里,不够努力又不够有实力,又爱哭又撒娇,但却次次高枕无用,这就很让人无法接受。
本来这俩人单独拿出来看,都没什么特别的,但放在节目里,就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王菊自然有观众缘,杨超越自然不受人待见。
3
综艺选秀节目,有一个核心是,要让观众有强烈的同理心。
这才能有话题,才能制造舆论。
王菊和杨超越的现象,都是深深利用了这一点,并且发挥到了极致,才能引起网友的大批量关注。
但他们两个人的作用又不同。
节目的受众本来是90后的年轻人,但王菊的出现让许多80后关注节目,甚至包括我这样的老帮菜都能自称菊内人。
杨超越的作用就是为节目制造话题,用和其他选手成员截然不同的路数来博取更多的眼球,增加观众粘性。
王菊是炮灰,她的作用,只是吸引更多人去关注节目。而杨超越却能高位出道,因为她的特殊性,能保证节目在差异化下,一直带有强烈话题性继续延续。
你瞧,节目组多聪明。
再加上,微博上有许多带节奏的营销号,只要你多关注一些娱乐新闻下的评论,注意查看每条下的热门,都会发现,总有那么几个人非常熟悉。
看似ID很普通,粉丝也不多,但点进他们的微博里,清一水的雷同内容,定时定量发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这些营销号,被圈内称之为“节奏号”。
他们的作用,就是对话题的舆论导向进行指引,通过发出的评论快速拿到高赞,成为热门,带动节奏,然后网友们盲目跟风,反复重复这个过程,一波舆论造势就此完成。
所以,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在最后决赛里有的选手票数很诡异,有的断崖式,被网友力捧的王菊被淘汰,但被骂成筛子的杨超越却能高位出道。
这一切,其实都不是网友决定的,大家只是真正的吃瓜群众,看了一场自以为参与感很强的热闹。
4
来回答下文章的题目问题。
《创造101》到底创造了什么?
很多人都会想到,流量。
但我要给这个词再加一个定语:限时流量。
节目没有造星,那些小姑娘们虽然经历重重淘汰,但最后却没能成为真正的明星,她们只是流量的载体。
有一个综艺节目不成文的目的,简单粗暴地说,挣快钱。
有报道说,节目刚刚结束,马上某品牌就开始了一场流量活动,让粉丝们去购买产品,谁家粉丝产品购买的多,那个人就能成为旗下某系列的代言人。
这时才有人回过味来,痛骂这是粉丝经济,赚的是粉丝的钱。
但这已经是娱乐圈最不值得讨论的话题了。
曾经明星出道,有作品,有代表作,然后被人关注和喜欢,现在是粉丝先关注先喜欢,然后公司看到了流量,才开始打造作品。
这种区别,就使得现在许多刚刚出道的人,红火了一阵,如果没有持续的产出,马上就会销声匿迹。
有的是各种选秀选手参加节目红了一下,然后过段时间照样回到酒吧驻唱,也有的是各种的比赛专业户,想要通过段时间流量来重新获得关注。
这个现象,在《创造101》里达到了顶峰。
正如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投票的人,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投票。
文章这样解释道:
偶像选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前是在选自己崇拜喜欢的人,现在,更多的人是在为自己投票,也许是从台上的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某一部分,也许看到了自己认可的品质和价值。
选出来的偶像,实际上是用来标榜自己。
说到底,现在一档节目到底是否成功,并不在于它到底制造出多少个明星,有多少实力派诞生,而是看是否有流量,是否有讨论度。
这一点,全靠网友们支撑。
当全网力捧王菊和diss杨超越几乎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时候,当前几天我看豆瓣上有人说喜欢杨超越的麻烦拉黑的时候,当决赛我的朋友圈几乎被刷屏就连我妈都在问王菊名次的时候。
我就知道,他们赢了。
但你要明白,不是王菊赢了,不是杨超越赢了,而是这个节目赢了。
他们获取了话题,获取了关注,获取了流量,同样也赚了钱。
至于网友到底喜欢王菊还是杨超越,出道的选手究竟未来如何,节目组其实并不care。
5
那网友看一档节目,到底该看什么呢?到底该关注谁呢?
你爱看什么看什么,爱关注谁关注谁,这是你的自由。
但你要明白两点:
第一,在网络上,任何的一边倒的态势都值得推敲,都要抱有质疑的态度去观望,而不是盲目参与和跟风。
节目套路太深,明星人设太复杂。
你就需分辨一点,你现在的喜欢,到底是被其他人带了节奏,而是只喜欢上了那些人的人设。
万一有一天,一切褪去浮华,当真正那个“王菊”或“杨超越”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一脸懵逼?
第二: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的好恶当作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不要以为自己喜欢就是对,别人不喜欢就是low。
这一切,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说白了,一档节目而已,过去就过去了。
我一个朋友说得好: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喜欢的人会照到自己对于笨拙的容忍,手足无措和自怜,不喜欢的会看到自己对公平和资源稀缺的比较,对别人运气的不甘,对或多或少亏待过的自己摒弃同情。
没必要为了一个什么东西在网络上争得脸红脖子粗。
你越较真,节目组越高兴,他们要的,就是大家吵来吵去,最好没有结束的那一天。
这岂不是正种人家下怀?
看个热闹就好。
看节目,太认真可就输了。
想一想,吵来吵去,你最终得到了什么?
看到网络上的一切,我现在隐约认同了那句话——
很多事情,包括综艺节目,考察的不是别人或选手的人性,而是观众和自己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