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人价值观有问题”“价值观不合没法儿当朋友”“我们看待钱财的态度明显不同,一定是价值观方面出现了本质矛盾”……
围绕这个特定名词,我们可以发表各类观点,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被我们常揣在心坎挂在嘴边的“价值观”?
关于摆渡的解释,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它包含于人生观,世界观之中,相较后者更细化更通透。
直到做了些搜集,我才彻悟,原来以前对它的理解完全就是牛头不对马嘴。这里想说的是,大家一定不要忽视烂于心的常识,可能你对它的定义与其本身是完全不匹配的,在以后的社交过程中无意间说出来恐怕会让自己遭捉衣见肘之窘……
根据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社会需要凌驾于生理需求之上。
我们父辈那代处于最底层,物质满足层,所以对精神需求还没有清晰的概念,那时的婚姻观无非是你一辈子对我好,我有吃有穿就跟定你了,全然不提价值观的合否,平日里争吵啥的也被当成是婚姻常态,认为那是待在一起久了难免的。
然而,到了新世纪,人们开始不满足于最底层的需求,顺杆儿往上爬,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价值的契合。
婚姻不再是昔日条件上的等价交换,高干子弟与贫下中农也不再因物质基础差别过大而不能平等交往当朋友。取而代之的是,只要咱们谈得开聊的来,就可以进一步往来。
为了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还是将观点放于现实的经历中吧,那样会好一些。
过年几天,我赴了几次朋友布的饭局。事后感慨颇多啊,笑自己太实在,太天真,太傻白甜……原来这平淡无奇聚餐的围布下都是我当时没看懂的一地鸡毛。
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人在什么场子就该束成什么样子,当然,在饭桌上不就该呈现出人性遇见美食时最真实的咋舌态样吗?
上了盘水果,我急忙给自己和身旁的朋友插哈密瓜,被问道还吃烧烤么,我抽起夹着筷子的手大挥“不用了不用了,这都一大桌子的菜了,真吃不完,一会儿都浪费了”,也可能是我一直都大大咧咧,不管在谁面前都一副粗线条姿态,想着或许这样可以巧避尴尬和忸怩,全程舒坦自然呢。
回家的路上,跟一朋友H打电话,话题自然的被带到了当晚的饭局上,跟她描述了翻场况,聊着聊着,就到了有关社交的话题。
“人家去之前都吃了七成饱,就你非把自己饿两顿去猛吃”“那样才会不跌面儿,不掉价,你一女孩儿这点都不懂,都多大的人了”“也就你这么实在,替别人操心给别人省钱,完了人能记你点好还是咋滴”……
像是被训斥了一翻,坐在车上的我控制不住的抽搐,眼泪巴巴扯着喑哑的嗓子跟她辩驳“我为什么要那样,我需要隐藏什么?有意思吗?累不累?!我觉得我价值观没错”……
可能是觉得哭出声儿让对方听到太没出息,就直接掐断了通话,把玻璃窗摇到最低,试图让风把眼泪吹干或是抵回眼眶,隐约记得那晚风还挺大,现在想想还很刺脸,开车的大叔看了我一眼,又瑟瑟的缩了回去,像是生怕我把他的斜视当成嘲笑顺势跳个窗,他可赔不起。
这段时间我还是会时常想起这件事,不禁冷笑几声……
我就在想,那些细细碎碎的在对人和对事态度上的看法和作为,从而造成融洽或者矛盾的不过是浅层的原因,其背后其实是我们之间陡深的价值鸿沟。
价值观的矛盾积累到最后的爆发也一定是彻底性的决裂。
所以啊,我们不必指导他人的价值观契合自己的选择,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的确定都是他人生轨迹最后的固化结果,他人根本无法撼动。
其实,我特别想再回复朋友H一句“那只是老友的一次小聚,不是客户之间的饕餮盛宴,还是走心吧!”不过,继那之后我们已经好久没再联系,久而久之,话也就憋了回去,想想还是算了吧……
我想如果下次再赶场子,我还是会像上次一样,忙乎着给别人给自己插水果。说不定,我会更不把自己当外人,不为别的,就为了心里憋的这团火,并且只要是我坚信的正确的,就一定会照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