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苑举正:他认为,设计师需要先从传统中获得普遍认知,在内化传统精髓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才能做出与众不同,但又能因似曾相识而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优秀设计。
1.
主观、客观、感性、理性。这四者相互独立存在,互有潜藏、转换、掺杂。执主不客、执理不感、执客不主、执感不理。理性者感性不来、感性者理性不来、主观者偏勃,依感觉行事,遵从内心、客观者公平公正(但实质上,客观这两个字很少能得以实现,人非圣贤,多有七情六欲)
客观理性和主观感性的折冲,设计,是客观的理性多一点还是主观的感性多一点,是因人、对象甚至因时空条件的改变,随之改变的。
设计其实是一场复杂的思想运动。很多时候取决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主观感性思维通俗点就是靠感觉,我们要学着融入更多的客观理性思想,遵从一些受大众所认同的固态化思维。
2.
很多人觉得设计师是艺术家,不过这句话确实是设计师和艺术家最大的区别“设计追求被理解的可能性,但是艺术却不在乎。”设计毕竟是一种偏商业化的形态,还是要因市场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但是艺术却遵从内心,偏执,所以为什么很多艺术家究其一生穷困潦倒,至死,才能让世人认同其作品价值。这可不可以认为艺术是主观感性的一种表现方式呢。设计和艺术的折冲是否是一场艺术的商业化行为,说简单点就是艺术走向商业化的一种表现。例如杨韬老师,他的作品侨福芳草地的(光束)既保留了艺术的纯粹些,又展示了艺术的商业价值,为商场带来曝光度和人流量。这是不是上头所说的客观理性和主观感性的折冲呢。我们时常赞叹与先行者的能力,又佩服纯艺术家的执著,很多时候设计师其实内心是一个艺术家,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常常想让甲方屈从与自己的思维下,但又迫于金钱的淫威而做出改变。但这个改变是否是背叛呢?我觉得不是。
3.
人为什么会发问?就是人对于一切变化都会感到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会想着了解,了解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为什么一年会有春夏秋冬?为什么我们看到这样的世界?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问题不一定有明确的答案,但是想这道答案的感觉总是充斥着我们的心灵,于是,有人做出回答,甚至拿不可思议的神话当做答案。而为什么,神话能够解答这些问题?是因为满足的过程不需要严格的逻辑或因果,只需要满足人的求知欲
女娲补天是我们津津乐道的神话故事,它与哲学具有共同点,就是企图解释自然结构与人文关系,而他们的不同点在于神话不容置疑,也不需要理性论证,当哲学从批判理性中解释自然时,神话只需要一个“言似成理”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启蒙时代哲学家会说,理性像光,照向蒙眛的黑暗。
所以,人的发问是不需要理由的,就是给答案也不需要理由。重点是,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如何觉得这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过程。
所以,哲学的发问和解答的重点是过程,而不是开始和结果。
4.
传统决定观点,观点决定内容。
这是西方哲学中非常严肃的重大的发现,是西方哲学本体论到语易论中的重要论证,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之后,对在的论证。在,客观通道的在,而是主观意识的在。主观意识由传统、文化、观点决定。每个设计大师,其实是在通晓新的时代背景下,受众传统、文化、意识。
哲学就是实践批判理性,哲学就是理性化的过程,理性化是一个接受信念成真的过程,是与时俱进的成长,是不断追求进步的推力。
这些例子是感性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听演唱会时候的心情关乎于节奏和心情,音乐本身创作的过程是有情绪的,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其中或附带的情绪,引起主观意识的共鸣然后产生个人情绪。但是,音乐附带的情绪并不能完全取决于这些传统思想。还关乎人的心情,心情愉悦,再一般的音乐也是愉快的。
音乐本身附带的情绪是传统,而我们附加给音乐的情绪是观点,对于观点是主观思维。对于观点,我们没办法做到完全理性,废话,我们是人。
5.
主观决定客观立场吧。地球是圆的,这是客观的,但天圆地方这个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却在中国几千年里为尊,我们可以说这个学说是主观的吗?不,这个学说也是经过几代中国先贤推导而出的,以一种客观立场去阐述天象,固然,当时受困于当权者的影响,但我们无法否定这个学说,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建筑,更是讲究天圆地方。明清时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坛和地坛就是遵循天圆地方原则修建的。
天坛是圆形,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的栏板,都是单数,即阳数,以象征天为阳。地坛是方形,四面台阶各八级,都是偶数,即阴数,以象征地为阴。
普通百姓,常常在方形小院中修一个圆形水池,或者在两院之间修一个圆形的月亮门,这些都是天圆地方的体现。而北方的"四合院"民宅,则是天圆地方学说的典型代表。
四合院,其中"四"为四方,象征"地方";其中的"合"为闭合,象征天圆,有方有圆、有阴有阳,真乃进可取、退可守之绝唱,令当代命名大师们望尘莫及。
人很难真正的站在客观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我们受主观因素影响太大了。
传统其实也可以定义为客观的一种表现方式。
6.
康德是法国启蒙运动最为重要的人物,如果没有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和法国启蒙运动对理性思考的真正反思,对理性思考自由的主张。就有近代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今天的建筑模块,牛顿思想在工业和商业时期的转化。飞机飞不上天空,火箭到达不了星球。这些都离不开人类的理性思维。康德最为众多哲学家脱颖而出的价值,一方面是理性批判,更为重要的是法国启蒙运动。
康德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人是万物的主体,世间所有一切围绕着人这个主体展开。人定义了所有的感官思维,美丑、善恶、圣俗。这又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的主观思维决定了这些定义,关于美丑没有绝对的,每个人的感性意识不一样,所以为什么林志玲嫁给那个小日本,网上都在说那个小日本人很丑,那必须的,李志玲是多少男人的梦中情人,娶了梦中情人的都是丑,这就是人的主观思想决定了人的感性,也就是感官思维。
7.
设计是个很矛盾的事情,什么叫好设计什么叫差设计。通俗意义来讲,能获得甲方的认可的设计就是好设计,但如果面向市场好,好作品不一定能获得普通大众的认可,就比如,年前表哥买了套房,装修好,父母上来参观,看的第一眼就说,太矮了这怎么能住的了人,是啊,他们一直住在自己盖得小洋房里,层高高,视野通透,朝向好。在他们的定义里什么叫好?符合他们定义就是好的设计。
设计师必须在超越经验也就是超越传统的基础上作设计,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意识里享受自己所做出的一切,他可以固执,桀骜,但是一方面又要考虑甲方立场,在某种不可言之的不妨碍大体效果的前提下去更改方案,但是,其他人不知道,我所作出的设计,只要更改过,就好像气球被扎破了,一下子关注度就没那么高,也提不起来更多的兴致了,我不知道我做的设计在别人的眼里是怎么样的,我只知道,在我心里,是最完美的,这个完美超越了客观理性。
但是,我们又没办法坚持自己的意见,有的时候还是要随波逐流。多了商业化,所以这也就是前面讲的,设计跟艺术最大的区别了吧。
一直觉得,设计这个行业,当真正演化出自己的风格的时候,才能称为设计师,是的,我一直不敢自称设计师,这三个字在心中分量蛮重的,没有自己的风格,谈何设计。
大部分大师早期也是用一堆的模仿堆积起来的,和现在大部分设计师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他们和同辈人最大的区别莫过于他们在传承前人的经验后,添加自己的个人经验,最后形成自己的特殊符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