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疫苗事件刷屏。
我频繁翻看疫苗本的行为引起了女儿的注意。
她问我:“妈妈,为什么你老是看疫苗本?”
我顿时愣住,想起此前两个朋友也有同样的疑问“孩子问我为什么老看疫苗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啊!”
看来,天底下不光焦虑的母亲千篇一律,就连好奇的小孩儿也如出一辙!
我简单讲给女儿:“有批疫苗效果可能不太好,我想看看你是不是赶上那一批。”
撕开一个小口子,女儿的问题就如开了闸的洪水,一泻而下。
“为什么疫苗效果会不好呢?”
“疫苗效果不好,小孩子打了以后会生病吗?”
待我一一解释给她听后,女儿两只大眼睛直勾勾盯着我:“妈妈,这个世界上坏人很多吗?”
这个问题,又把我问愣了,内心恍若骤起一阵电闪雷鸣。
孩子正在成为社会负面事件中的受害者,如何让他们看到这个世界的问题,又不对这个世界失望呢?
这个问题,也是每个家长都需要直面的问题。而父母的回答,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于牵动孩子紧张情绪的事件,不少家长的做法是:扯一块遮羞布,把孩子与各种负面事件隔离开来。
老公就埋怨我不该告诉孩子这些负面事件。
他主张:孩子还小,她们需要在“纯净无害”的环境下长大。
也许,在“天下无贼”的理想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单纯,更有爱心,然而,真实的世界,永远不是无菌的世界。
让孩子认知真实的世界,是父母的责任。
小时候,妈妈对我的教养就趋于保守。
我家住在村边,同龄玩伴几乎没有。那时接受资讯的方式也比较单一,黑白电视机里播放的内容,就是我眼中的“外面的世界”。
爸妈不但自己从不当着我的面吵架,为了保护我,但凡电视上有坏人打斗或血腥场面,他们都会挡在电视机前或果断换台。
我从未有机会被父母认真教导怎样识别善和恶。
上小学,第一次遭遇同学欺负时,我既错愕又无所适从,除了哭,我不知道还可以做什么。
当时,我哭哭啼啼坚持不去上学,我觉得学校是个坏地方,它让我很不愉快。
小小的我分辨不清,那其实只是个别同学的错,而不是学校不好。
后来,我学会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别因为某个人的错,而讨厌整个世界。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8岁是儿童道德和品格形成受外部影响和规范的最佳时期。没有循循善诱的教导,孩子对善恶是混沌的,他们没有是非荣辱观念,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凭空生出处事本领。
英剧《黑镜》里,就讲述了一个妈妈过度保护女儿的事。
单亲妈妈为了让女儿莎拉不受伤害,给她的大脑植入了一种芯片。这种芯片不但能随时定位孩子行踪,还有过滤功能,能自动将令人不安的事物打上马赛克。
女孩儿就这样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但因为她看不到任何负面事件,导致她心理出现问题,渐渐被同学们孤立。
莎拉渐大,当她坚持停用脑中的自动过滤芯片程序后,对许多“坏”事情,她无法拒绝自己的好奇,也丧失了最基本的处理能力。
最终,莎拉和坏男孩早恋、吸毒、打伤妈妈、离家出走……
母亲对莎拉的精神保护,如同把她置于消过毒的真空环境里,与真实的世界隔离,同时切断的,还有她的精神免疫力。
等莎拉看到真实世界时,她惶恐、错愕、不安,难抵各种诱惑。
一味蒙蔽,不是保护孩子,而是毁掉了她们的精神免疫力。
不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美丑善恶,孩子怎能生出一对百毒不侵、所向披靡的翅膀?!
前段时间,上海某小学门口,一名丧心病狂的社会男子为报复社会,持刀砍伤3名男童和1名女家长,其中两名四年级男童当场死亡。
惨案发生在中午12时许,而学校,计划当天下午1点钟举行毕业典礼。
两名男童惨遭不幸,两个家庭痛失希望,并没能让校方改变举行毕业典礼的计划。
学校门口,惨遭厄运的两个男孩儿,流在地上血迹还未干,距离校门口100米的学校礼堂,两个小时后,已是载歌载舞,那些被幸运女神荣宠的孩子们,在庆祝他们“生命中最好的一天”。
校方虽然对惨案表示悲痛和遗憾,但认为这种极端的小概率事件有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典礼上,对刚刚发生的惨案只字不提。
孩子们依然在欢歌笑语中庆祝属于他们的节日。
多么尴尬,多么讽刺,一面是载歌载舞,欢乐祥和,一面又是流血惨案,生死离别。孩子们像被透明玻璃罩起来的童话人,不能接受任何和“美好”无关的东西。
可童话终究遥远,孩子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而这种对负面事件“选择性忽略”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在知道真相后无所适从,他们会怀疑过去的一切,他们听到过的谆谆教诲,他们被长辈传递的价值观,在那一刻也许会崩溃。
因为,没有在现实熔炉中冶炼过的教育,怎能具有固若金汤的信仰力量?
这一时刻,本来正是对孩子们进行生命教育,教孩子识善恶、懂避险的最好时机,本来是一起哀悼受难同学,告慰丧子的母亲,教孩子拥有同理心的最好时机,然而,却在一片浮华中喧嚣而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修,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事实上,孩子经历的那些社会事件,正是最好的教科书。
那些每天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事,尽管有的丑陋,有的不堪,甚至残忍,可它们却是孩子知荣辱、明善恶、仗量界限、认知世界、学会保护自我的最好教材。
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真实的世界,但方式很重要。
知乎上有个类似的问题:
该不该让小孩子看到这个世界恶的一面?
大多回答是:应该!应该让孩子看到这个世界的真实面。
有网友回答说:“不是该不该让他们看到,因为看见本身是不可避免的。而是看到之后要懂得分辨是非,要告诉他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孩子不是透明人,既然身处社会,看见是不可避免的,那怎么引导孩子正确应对、妥善处理就显得至关重要。
去年,网曝台湾青年女作家林奕含,因走不出被男教师性侵的阴影而自杀。
闺蜜当时关注新闻,女儿问她怎么回事。
闺蜜说:“这个女孩儿被男老师性侵,不堪羞辱,自杀了。”
她6岁的女儿不解:“性侵是什么?”
闺蜜:“就是一个人,侵犯了她的身体,对她做出痛苦和羞耻的事情。”
她女儿立刻察觉出这不是一件“好事”,闺蜜趁热打铁,和女儿一起探讨:万一遭遇企图欺负自己的人,要怎么防护。
在向女儿讲述这类事件时,闺蜜把重点放在如何自我防护上。她和孩子一起,运用情景剧的方式,模拟各种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情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讲给孩子那些可能带来痛苦、愤恨的负能量事件,不是扒开血淋淋的社会惨状给孩子看。而是为了教导孩子,万一遭遇此事,你需要坚持哪些怎样的原则和立场,采取怎样的对策去摆脱困境。
让孩子渐渐懂得:坏人也许不会变好,但是我,可以更强大!
不经世事的孩子,生不出独立坚韧的触角,难以建立起通透的是非观。而对负面事件不加保留的倾倒,又难免折损孩子善良的天性,以及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
因此,保护孩子的同时又教会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需要父母们的智慧和用心。
《触龙与赵太后》中有一句话说:“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
生活甜也好,苦也罢,身处任何境地都能灵活应对、泰然处之,既知生活中难免有暗礁然仍待生活甘之如饴,才是我们能给孩子最长久的生活智慧。
所以,当孩子问起“妈妈,这个世界上坏人多吗?”
我已经想好了答案:“孩子,世界上确实有坏人,但更多的是好人。就好像我们生活的世界虽然很美好,但总有一些角落,是阳光照不到的。我们需要了解黑暗,但不畏惧黑暗,恰恰相反,因为有黑暗,我们才更要努力做一个充满光芒的人,照亮一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