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朋友的补习学校帮忙,主要责任就是辅导学生做作业。
其间,有个学生让我印象深刻并为之担忧。
某天晚上,我看到一个学生盯着作业题在那里发呆。
起初我以为他在思考问题。过了大概20分钟,我回过头,他还是看着那页题。
我忍不住上去问道「你是不是遇到难题了?」
他没吭声。
我继续问道「哪道题不会,我来给你讲讲?」
他依然没回应。
我有点恼火,看了看他的作业题,指着没完成的那道题问「是不是这道题不会?」
这时他拿着铅笔的手,拨弄了一下橡皮,但是仍旧没回答。
我简直要疯掉了!会不会你倒是说句话啊。
我耐着性子再问了一次「是这道题不会吧?」
这时,他轻轻的嗯了一声。
后面,我给他讲那道题,花了30分钟。之前我给其他学生也讲过那道题,基本只用5、6分钟。
参照一下上面的对话,我猜你应该知道为什么讲了那么久。
之后,我离开学校,也就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昨天,发生一件事,让我又想起了那个学生。
隔壁的王奶奶带着孙子豆豆来我家串门,我看到小孩特别可爱,就在旁边逗他玩。
忽然,豆豆跑到王奶奶面前,摇了摇她的手,王奶奶问「要喝水是吗?那是要吃糖?是要桌子上那个玩具吗?。。。」,经过几次询问,才搞明白,原来豆豆是被我家的玩具钟表吸引了。
猛然间,我似乎看到了那个学生的影子。至始至终,豆豆没有说一句话,但是王奶奶还是「准确」判断出了孙子的意愿。
我不禁有点唏嘘,原来这都是家长们从小培养的「好习惯」啊。
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但是却在减弱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东西都靠别人给予,自己只会被动接受,丝毫没有一点主动精神。
在这方面,相比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遇到任何不懂的问题,他们都会大声说出来「老师,这道题不会,你给我讲讲」。也许他们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但至少他们懂得主动询问,寻求帮助,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而且一个老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顾及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人,往往会优先对待。那些闷声不吭的人,老师只会认为他们没有遇到问题。
当然,如果真的闷声不吭,并且没有问题,那倒无大碍。怕就怕,遇到问题,不肯出声,一直要等别人来问,并且是三番四次的问,直至听到他「满意的问题」,才会回答。
你可能没有发现,那个学生和豆豆,都有一个共同点,本来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就可以表达清楚,他们必须等到对自己最有利,最轻松那刻才会回应。
看看那个学生,前面三个问题,随便哪个,他回答一下都可以解决他的问题。但是他必须要等到你问「是这道题不会吧?」,他才回答「嗯」。
为什么!!!
因为「嗯」这个字的发音,连嘴巴都不需要张,甚至声带都不需要震动,只需要轻轻哼一声,就可以达到。
相比前面那几个回答「这道题」、「是」、「对」,要省很大的力气呢?
要是别人不问,他就会觉得自己受了不公平待遇,进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但是对于为何产生负面情绪,他们当然也不会主动说出来,然后大家估计也猜不到,这样恶性循环,后果自然难如人意。
其实在教育方面,古人早就有所总结,司马迁曾写过「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成语「因势利导」就是从这段文字中来的。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好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自己发挥特长潜力,我们今天说的像哈佛或者斯坦福给予学生的教育就是如此。差一点的教育是用利益鼓励他们,比如奖学金就是这个目的。
在差一点的就是灌输式教育,所谓的教化,比如衡水中学那种方式就是如此。还有更差的就是天天看着孩子,这样孩子的人是给管住了,可是心没有给管住。当然,最差的教育方法就是和被教育者顶着干。
再看王奶奶的教育方式,真可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从小就慢慢扼杀孩子的主动性,致使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后,与他人交流不畅,最终演变成「顶着干」的结果。
若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性格习惯倾向,应该尽早纠正。
如果孩子还小,千万注意,不要使用「王奶奶」的「多次询问」教育方式。
离开家庭,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如果你不主动,没人会来帮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