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茶道的源起
中国茶,历史悠久。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认为起于上古,有认为起于周,有认为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的不同说法。造成众说纷云的主要原因只因唐以前无“茶”字,直到《茶经》作者陆羽将“荼”字减一画写成“茶”,因此有了饮茶源于唐代的说法。事实上,在唐之前很长的时间里,中华民族也一直在饮茶、用茶。
茶道,顾名思义,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起源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茶叶的四大名著
关于茶叶类的书籍也是汗牛充栋,但若要追潮茶叶历史和茶道精神,需阅读茶叶的四大著作。
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公元780年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后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大观茶论》原名《茶论》,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
书中言“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此语被后人奉为茶道精神之精髓。而“点茶”篇更是详细描述了泡茶工夫,亦被后人奉为茶艺技术之本源。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荣西高僧在当年编辑出版了《吃茶养生记》写茶叶的医疗作用和产地以及疾病的茶叶治疗。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
《茶叶全书》是美国威廉·乌克斯(1973—1945)编著,是一部涉及面最广的世界性的茶叶巨著。全书共分六大部分:历史、技术、科学、商业、社会、艺术等方面。威廉·乌克斯20世纪初美国《茶叶与咖啡贸易》杂志的主编。他于1910年开始考察东方各产茶国,搜集有关茶叶方面的资料。在初步调查后,又相继在欧美各大图书馆与博物馆收集材料,历经25年,于1935年完成《茶叶全书》的写作。该书对于全世界茶行业的文化和商业的研究与发展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关于茶道精神与境界
茶之为饮,有喝茶、品茶、评茶之分。喝茶,为了满足人体生理的需要;品茶,为了满足生活高雅的享受;评茶,为了鉴定茶品的优次(比茶或斗茶)。茶叶的饮用大致有三层含意:一、具有良好保健功能的纯天然饮料;二、它的审美价值;三、它的道德实践和宗教体验的作用。古代用“得味”、“得趣”、“得道”来表示饮茶的三个层次。
“得味”指饮茶的物质方面的作用,实用和功用,饮茶可能清肝明目、解渴提神、隆压降脂、防辐射等,对健康有利,有保健作用。
“得趣”指饮茶的审美价值。强调通过茶叶的色、香、味、形之美,优雅清静的环境之美,以及茶人知识修养之美,达到高清的兴致和审美的境界。正如苏东坡诗言:“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得道”是饮茶的最高层次。通过备茶品茶、来实践、演练道德,追求与社会的和谐之美(儒);来体悟天人合一之境,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道);来感悟宇宙精神,追求与宇宙的和谐之美(佛)。
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中国的茶艺都是通过不同的饮茶形式,器具、规则、以茶为礼,使人超脱茶俗,融入世界,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实现自我完善。
韩国五行茶礼是韩国国家级的进茶仪式。指向东方哲学的五方、五季、五行、五色、五脏、五味、五常、五旗、五行茶礼、五行茶,五色茶。其中五行茶行指即献茶、进茶、饮茶、品茶、饮福。
在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根据《诗经》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这四规成为了日本“茶道”精神旗帜。日本人在茶道、茶道、香道、书道方面体现出了大和民族的用心与专心。
中华茶道精神有着不同的提法,最被大众认可的是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的提出的茶德“廉、美、和、敬”,并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已故的当代茶界泰斗百岁老人——张天福也提练出宝贵的现代中国茶礼“俭、清、和、静”,并释义为;“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现已被茶界广泛推崇。
其实,不论中日韩三国,在东方哲学中,“和”是茶道的最核心所在。“和”可以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社会和解、与世界和解,与时间和解,可以体悟天人合一,与宇宙和谐之美。难怪许多茶艺居、茶会所都写了一个颇具写意的“和”字书法作品来感受茶道的最高境界。
茶道精神的表现形式
茶道的表现的形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喝茶、品茶、评茶的“得味”、“得趣”、“得道”的追求,通过饮茶得到生理的、审美的、精神的追求与享受。
大唐煎茶是源自于唐代的一种饮茶方式,由茶圣陆羽所创。煎茶的制作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主料、茶引和配香。主料决定茶汤的主基调,茶引决定茶汤茶气的强弱、汤色通透与否以及汤感如何,配香则为茶汤带来不同的香气,使茶汤更具神韵。
与泡茶不同,煎茶时,茶道师极为注重与茶、与水的沟通过程。茶道师先通过炙茶,醒茶、烹茶等方式来唤醒茶性、提升茶气,再通过煎水、调水等方式来改善水的口感。最后,让茶与水在最好的状态下相遇,制作出最好状态的茶汤。品煎茶不像泡茶时过多关注于口感,而是在享受口感的同时注重我们的体感,也就是身体的感受。
大宋点茶形式是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而说到建盏与宋代斗茶风所兴盛有关,斗茶与点茶法关系甚密。点茶法在元代时不再受推崇,到了明代,朱玩璋废团茶而兴散茶,茶叶饮用方式改为冲泡法,也就与我们今天饮茶方法相差无几。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包括了茶艺、茶道、茶礼、茶俗四大内涵。“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与茶艺一样,茶叶界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普遍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茶艺、茶道、茶礼又是饮茶文化的载体。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人文、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技艺,以获得品茗最佳口感和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台湾茶艺久负盛名,但追溯台湾茶艺之所由来,其实最早应发源自中国广东潮洲的“功夫茶”小壶泡。但传至台湾后,自70年代末叶起,经由无数本地茶人、茶会、茶馆的专注钻研传习延展,点滴融入了佛教禅宗观照、台湾现代生活氛围、以日本茶道模式为主体;到现在,已然转化演绎成与本来源头全然互异的一套包容极广的饮茶与生活学问,但和中国茶道相去甚远。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大宋点茶源自大唐煎茶,而日本茶道即是源于大唐煎茶和大宋点茶,故时至今日,日本的茶道在饮茶表现上依然呈现出大宋点茶的习惯和工序特征。
红茶是六大茶类中全世界销售最大的品种,英国是全世界人均喝茶量最大的国家。故说饮茶,要提一提英国下午茶。英国下午茶是英国人下午喝茶吃点心的传统。英国人有300年饮红茶历史,是红茶的爱好国家,加糖、牛奶,往往成为餐后的必备饮料。
英国下午茶将享用美味点心、品赏精致的茶器和品红茶三者合一。下午茶,“茶”是绝对的主角。专用下午茶分为大吉岭与伯爵茶、锡兰茶等几种。一般都是直接冲泡茶叶,再用茶漏过滤掉茶渣才能倒入杯中饮用。
所以,要说英国下午茶文化,他们更注重生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享受当下,享受美好。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良好的茶文化现象。
茶道的本质
聊到现在,我们突然豁然开朗了。茶道似乎没有那么玄而又玄,也没有那么讳如莫深。茶道就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得到人体生理、艺术审美,和精神境界的享受与追求。
茶道,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一切的美在于自然,审美和精神的享受和追求,能得到最好,不能感悟或即时得到,应该循序渐进,但不该舍本逐末,形而上学,为形式而形式,可能事得其反,也不应对茶道讳莫如深,让原来极具生活感的事物装扮出一份高高在上、高深莫测的伪文化形象。
现代人提倡生活美学,饮茶、茶艺、茶道就是生活美学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喝茶、品茶、评茶的过程,借助不同的茶道饮用的形式和内容,去逐渐体验领悟茶道的层次和境界。更重要的是,通过茶道的仪式感,更容易地去感受生活之美、艺术之美、精神之美。
中国人言;大道至简。茶道亦然。我们对茶道的理解也应该返朴归真,真实自然接受茶道、理解茶道,通过饮茶论道的活动,切实体验茶道精神,感悟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