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是UCSB(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冬季学期开学第一周,上周给几位教授发了邮件询问能否旁听课程,收到两封确认回复,一门是Taylor教授周四下午的“Fieldwork Method”(田野调查方法论课),另一门是Robinson教授周二晚上的“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of Latin America”(拉丁美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今天周二,上午9:30应该有一门面向本科生的“Social Theory”(社会理论课),因为我完全没有社会学基础,所以很想旁听这门课。但这门课的老师没有回复我的邮件。早上醒来,猜测着老师没回复我的邮件是不是默认为拒绝。有点担心打扰到老师的课堂,也害怕被老师当面拒绝,所以今天不打算去。但最后还是犹豫着,决定去试试,万一成功了呢?
我提前半小时到了教室,鼓起勇气跟教授介绍了自己,询问能否旁听,没想到教授答应了。我很开心,课上了解了基本的教学模式和基本的概念,很期待接下来阅读社会学理论相关的资料。课后我向老师申请把我加到课程网络系统里,她欣然答应了。
晚上的课是Robinson教授的“拉丁美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从5:00上到7:50。当时浏览课程列表时,我完全没考虑这门课,看到是关于拉丁美洲的,就没有打开页面进一步了解。这时马一鸣过来,看到了这门课,强烈建议我去上,说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说不定在社会发展和变革方面,有许多相似点,建议我打开思路,更开放地选课。
于是我给教授发了邮件,没想到教授很快回复我,同时发给了我课程大纲,要我在课前去见见他。另外他提到,这门课是给本科生上的,对我来说可能太简单,他告诉我他这学期同时也开一门给研究生的课“拉丁美洲的社会”。
想到今天上课前要去见教授,我还挺紧张的,下午仔细看了教学大纲,反复练习了自我介绍。上课前,见到了教授,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他把我引到教室后面的一个座位上。
这个座位旁有一位年龄偏大的女性,亚洲人面孔,看上去不像本科生,我和她打了招呼,冒昧地问她是不是TA(教学助理)。她笑了笑,说她是Robinson教授的妻子。没想到最后,我没和教授说上几句话,倒是在课前、课间休息和课后,和教授的妻子聊了很久,她带了水煮毛豆作为晚餐,我们边聊边吃毛豆,很开心。
原来她是香港人,大约20年前来美国读大学。不过她不怎么会说北京普通话,我们主要是用英语交流。
她说她刚来时,英语不好,口音很重。但她总是积极发言、锻炼自己。有一次,课上还有两个美国同学嘲笑她的英语。她当时就站起来,问她们:“你会说几门语言?”她们囧囧地回答只说英语后,她质问道,“那你们为什么要嘲笑在努力提高第二门语言的人?”她跟我说这,是分享她刚来美国时的经历,也是对我的鼓励。就她这种直面嘲笑并直接怼回去的勇气,我就很喜欢她。
她问我平时除了旁听课程还做什么时,我提到我在“反家暴中心”做志愿者。她一听到,就很振奋地说,她以前是北加州反家暴组织的管理人员。我听到后很开心,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我们聊了许多家庭暴力相关的话题。
她在2015年遭遇了两次车祸,后来就辞去了反家暴组织的工作。但是她很乐观,一直保持笑容,说生活中无法预料的事情太多了,都是一种经历。我能感受到她说这句话的真实和淡然。她跟我推荐了一部关于素食主义的纪录片,因为她是素食者,也跟我推荐了一本她很喜欢的书,说这本书影响了她的世界观,让她过得更快乐。
她和教授住在洛杉矶,每周陪教授过来上课,大课堂上,就坐在后面听教授讲课。她言语中充满着对教授的支持和崇敬,也不乏幽默地打趣。
晚上回到家,我很疲惫,但很开心,回想起来,今天的经历真是奇特。勇敢地主动探索,以开放的心态接纳生活,总会遇到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故事,打开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