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在一片喧闹声中结尾,然而,当我深夜看完最后一集时,闭上眼,我竟夜不能寐。
从它开始于打满鸡血的奋斗式求职生涯,到结束于后来兜兜转转N角恋情,它成功的掀起了一大片又一大片的舆论。
然后就这样一部剧,以一个没有结尾的方式全剧终。为此,我唏嘘不已。
一 陈俊生/凌玲
从这部剧的一开始,凌玲就扮演着一个破坏别人家庭的小三角色。我自己,也是从一开始就对她怀有敌意。可是,在最后一集里,当我看到凌玲站在玻璃墙外痛苦不已,当我看到她因为陈俊生的抑郁、失望、难过而痛哭流涕时,那一刻,我才真正的明白,陈俊生的离婚是对的。那落下的一滴滴眼泪,便足以证明他们恋情开始的时候的相知相惜。
只有她能明白陈俊生在经过一天的辛苦之后需要什么,只有她能懂得陈俊生在工作中、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压力。且凌玲自己亦是一个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人,用剧中贺函的话来形容:她,即便是在离开的前一天,也依旧将自己手中的资料整理的有条不紊。她手中经过的数据,必是精细准确,一目了然。并且她学历不高,都是自己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从最下游的数据采集跳槽到咨询公司做数据分析。剧中还特写了她的工作记录,那一本本的笔记都是她认真努力的见证。
尽管陈凌二人后来偶生间隙,因为各种问题有过争吵,但是过生活的磕磕绊绊总是难以避免,争吵之后的相互理解、包容才更加可贵。
在这个问题上,我并看好陈俊生。他是一个老好人,工作中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赏识,但是生活上,他的老实确实伤害了两个人。
离婚之前罗子君痛哭:是他让我在家做全职太太的,是他让我不要工作的。我相信这句话,在说出来的时候,比任何话都动人。可是之后呢?陈俊生慢慢的回家越来越晚,也不与妻子进行交流。而后来他与凌玲的关系中也能看出,他慢慢的不想交流,慢慢的也回家越来越晚。凌玲质问过他:你是不是应该反省你自己是不是出了问题。是的,他自己也有问题,可是,他遇到了问题,他选择逃避,选择绝口不谈,甚至选择老实巴交的对贺函说:我不太好意思说出来,有时候我还真的挺想子君的。看到他说这句话的那幕,我替凌玲感到难过与一丝绝望。
在众多矛盾之后陈俊生与凌玲能够相知如初,最应该感谢的人,应该是罗子君。而这,陈俊生并不知情,他并不知道自己的问题,他并不明白妻子的角色并非是在家相夫教子,而是两人的携手相伴。
往后的半生中,我并不知道陈俊生是不是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不是能够学着承担。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亦如是,有时候,想爱的恋人们走着走着就疏远了,就散了,如同失了光彩的琉璃灯,暗淡了先前美丽的光影,寻不见半点绚丽。但这不是因为彼此不再相爱,或许是缺少两人心与心的沟通。
诗经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二 唐晶
全剧的最后,唐晶对罗子君说:“只有你和我,没有我们。或许十年以后我会遗忘,变得不在意,但绝不是现在。”说完,她绝尘而去,此后经年,两人再也未见。
我想,这也是面对闺蜜与男友结好最温柔的回应了吧。
尽管剧中安排她矫情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贺涵,而后,贺函方才慢慢的在与罗子君日日相处中互生好感,这点无可厚非。
但是她呢,她被“背叛”却不能发作,被打击却无处寻找安慰,她的密友,她心中的依靠,她的天与地,一夜之间物是人非。她对朋友全心全意的付出与真诚瞬间被击碎一地,无从拾起。她从洁白婚纱编织的梦中哭着醒来,再也无法入眠。
我更加担心,从此以后,她要怎么做才能走出阴影?她要怎么做,才能再有一个那样的闺蜜?她要怎么做,才能回到最开始那个侠肝义胆的她?
罗子君去了深圳之后回忆说“我的前半生中最重要的人和物都留在了上海。”,但是我想说:唐晶前半生才是永远的留在了上海,她最在意的人,最在意的事,都戛然而止于上海,戛然而止于她自己已经逝去的半生岁月。
像唐晶那样的人,恐怕此生都不会再嫁了吧。
我没有拜读亦舒原作,但我深觉这部剧名取的讽刺。实际上剧中以葬送女二半生幸福的方式换女一后半生幸福安然。
罗子君与贺函最后都去了深圳。是的,深圳是一个好地方,那里的海很蓝,天也很蓝,而最主要的,怕是那里距离上海足够远,远到听不见半分唐晶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哽咽的苦楚吧。
事实无法更改,伤害已经发生,不是贺函最后大义凛然顶替唐晶的黑锅,不是罗子君从机场跑回来回寻人查明真相即可挽回和弥补的。
所以,
“分席割袍恩义断,从此路人相陌然。”
三 洛洛
“如果我知道那是一种告别,我不是会让他走的。”她说的很平静,脸上看不出任何的表情。原来她也已经可以将难过不表于形、深藏于心了。
剧中所有的人物设定中,我最羡慕洛洛,这个小丫头。她喜欢老卓,这一点只要是人,明眼都能看得出。她的喜欢,很纯洁,也很透明。而这种最无知的喜欢也恰恰的老卓所不能承受的吧。所以,她的表白苍白无力,老卓拒绝的不留余地。结局没有半点悬念。
他们最后没有在一起,也不可能在一起。这不是因为年龄的鸿沟难以跨越,是因为他们彼此属于两个世界。
喜欢只需要好感就可以,而在一起需要合适,需要包容,需要理解。这些不管哪一项,洛洛都无法做到。她能给的,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喜欢,可也就只有一份简简单单的喜欢。
最后老卓走了。
其实他不必要离开的,只是徒增了伤感。因为即使他不走,最后他也会笑着看洛洛慢慢的成长,将洛洛的手交给她的另一半。而那些少不更事将只能永远留在青春里。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他们在哪里呀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朴树《那些花儿》
四 子君/贺函
全剧的结尾,罗贺二人都离开了上海去了深圳。他们欣慰的回首往事:“自己原是舍不得离开上海的,但是也就在真的离开以后,才能明白哪些舍得哪些不舍得,也更加能明白如何去面对过往的人和回忆。也许有一天再遇见了,可能会带她(他)去看看海吧。”
因为唐晶的存在,他们便压制住自己心中对对方的感情,选择逃避,选择离开。即使多年以后再相遇(倘若可以相遇),那恐怕也只剩四目相对,互道安然罢了。他们已经回不去先前,至于能不能走到后来,我亦不可知。
我更加不知的是,为何他们开始互生感情的时候有胆量,但是却没了在一起的勇气?若没了最初的那一份勇气,那最开始的那些算什么?我不想找个“感情是自然而然的”这样蹩脚的理由为他们解说。因为人,不应该只有冲动这一种元素。人,在整个社会中要扮演多种角色,承担各种责任。比如:父母,顾客,职工,朋友,爱人,子女等,所以更加不能在感情这方面用难以控制这种借口,因为这样的借口多多少少有点“不负责”。
发生了就不要后悔,已经做了就不要回首。要拿得起“开始”,亦举得起“未来”。
我相信远在上海的唐,也会祝福他们可以勇敢的在一起。自己不经意间失去的幸福,由自己最爱的人延续。这是一种残忍,也是一种解脱与继续。
一直记得鲁迅的一句话:悲剧,是将美好撕碎给人看。但是,因为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大团圆传统思想是无法轻易更改的,所以编剧多多少少会让结局美好一点,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情绪——我称之为“淡然”。如同唐晶和罗子君,虽然两人已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但是编剧安排罗子君帮唐晶一个大忙;如同罗子君与贺涵,两个人情感的从开始升温的极其自然而然,到最后都信息也不回。其实这都无所谓,不是吗?时间可以磨平一切,包括那些伤害。
但这是电视剧,真正的我们,一生只有几个十年而已,我们等不起也耗不起。所以就算我愚昧吧,就算我俗不可耐吧,我宁愿看到低俗到不行的大团圆结局,也不愿看到这样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结局。要知道,这是人生的一半已经结束了,已经不再是伤感的青春文学,不再是所谓的“十六岁的雨季”了,倘若这个时候还不再好好珍惜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抓住自己的幸福,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醉仙饮酒醉人醉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活一世,不得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能做的那便是要使劲的开心,使劲的幸福的,使劲的珍惜,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与痛苦,谁先到来。
晚间听《蒋勋细读红楼梦》,蒋老说:红楼的意义在哪里呢?红楼里面说的都是一群锦衣玉食的人,在不痛不痒的年纪为赋新词强说愁,说的都是些儿女情长,亦或者是为官腐败的故事,到最后南柯一梦,食尽鸟投林,一场大雪将一切掩埋的干干净净。那既然如此,红楼的意义呢?它被誉为四大文学典籍,它的意义是什么?我看来,那便是执着了。一种对真我、真性情的执着。黛玉如是――尽管她最后与宝玉天人永隔,但她对宝玉始终如一;宝玉如是――尽管他生在官宦之家,却不被半点浊气影响;作者曹雪芹亦如是――笔耕不辍十多载,删减五次,只是为了写下自己的故事,为后人一点警示。
我想,对于人生价值的执着,对于幸福和爱的执着,才是我们的意义。
诚然,放手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但是我想,对于人生价值的执着,对于幸福和爱的执着,才是我们的意义,才应该是我们为之奋斗的选择。
为了冥冥之中的坚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