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识挑战
在知识经济中,组织之间不只是在竞争市场份额,还在竞争具有专业知识、能够产生创新想法并付诸实践的人才。知识已经成为成功的关键,这种资源是如此的珍贵,我们不应任其自然发展。组织需要准确理解知识带来的强大的竞争优势,需要随时更新知识,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传播到组织的其他部分。
可是尽管管理层能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努力发展知识战略的必要性,但他们并不清楚具体的做法。近年来,人们渐渐认识到,知识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不能像其他资产一样作为一件“东西”来管理,但也不能听凭在各自的电脑空间中自由漂浮。如果组织准备依靠知识来竞争,希望管理、设计知识的结构与技术,就需要理解什么是知识的挑战,并把战略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
2 知识的本质
知识挑战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
2.1 知识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如果一位朋友告诉你他读了许多关于手术的书,准备给你的头骨做手术,那么,礼貌地拒绝是你正确的选择。
当遇到一些电脑操作的难题时,我们会向别人求助。在电话里,对方十分详细地给我们讲述了如何操作,我们听得是一头雾水,不得其解。但是当他出现在我们面前,当着我们面将操作演示一遍后,我们就立刻学会了。
这并不是说书本的知识无用或者是说对方解决方案的描述不够清楚,而是问题解决所需的很多知识无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只存在于头脑当中。这便是隐性知识--也就是对复杂的、相互依存系统的深入理解,可以使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问题做出动态的反应。
获得隐性知识需要互动和非正式的学习过程,如讲故事,对话,指导以及“认知学徒”的方式。(而教学研究中心正是要把专家、教师聚集到一起,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以问题解决为朝向,获得隐性知识。)
2.2 知识是个体的还是集体的
初为人母,宝妈们缺乏养育经验。为了更好地照顾宝宝,有的宝妈长期出入各大育儿论坛,查看有价值的帖子,和网友交流;有的宝妈则经常带孩子去淘气堡、儿童乐园里,那里可以和其他宝妈相互交流育儿经。尤其是孩子年龄相仿的几个好姐妹更是经常聚在一起聊“宝宝那些事”。宝妈们的育儿知识不是某个人的独创,而是一群共同实践者的经验集合。
在教学当中,从最初的“双基”到后来的“三维目标”再到最近的“核心素养”,一系列的变化影响着我们关于教学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属于个体的理解,而应当经过相互切磋来定义什么事实重要,什么理论合宜。最终知识是通过共同参与的过程形成的,包括过程中所有的争论。如果我们亲身参与到了这样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就更为快捷,更为深刻。
很多时候,人们爱混“圈子”,想拼命进入到某个圈子里,那是因为一个圈子就意味着一组知识的共有、分享、流动,进入圈子是获取某些知识最为便利的方式。设想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马斯克等这些人在一起聊天,你愿意旁听么?
2.3 知识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着固定套路,经久不变。但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却更为复杂:如何观察孩子?如何说服别人?这些问题的解决虽有原则,但在实际应用中极大地依赖于场景。
外科医生对一个病人动手术时,不是盲目地应用从书本上收集的知识或存储在头脑里的程序(静态的知识)。他们需要考虑病人的病史,监视生命信号,察看组织,切开患处(场景中的动态的知识),最终得出结论,进行手术治疗。
昨天获取的知识,今天就必须加以调整才能适应新的因素、新的变量或新的情境。专家的知识是经验的积累,是他们行动、思考和谈话的一种凝练,而他们的经验又是动态的,在持续地变化中。
身为学生,我们主要学习左边的知识,但身为教师,尤其是希望成为优秀教师,我们就需要更多学习右边的知识,那些隐性的、社会的、动态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要在群体中通过互动来学习(教学研究中心的理论基础)。
3 构建学习共同体
既然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我们更需要在群体中互动学习,那么构造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研究中心的本质)就应当成为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方式。
知识不是一个能够被储存和拥有的物体,它不能像一件仪器或一份文件那样被到处移动。知识存在于人们的技能、理解和关系中,也存在于体现知识的工具、文件和过程中。
组织管理知识的方式决不能是仅仅将它缩减为一个固体,而应当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使知识成为共同体集体活动和相互交流的组成部分,共同体本身则成为知识的活的储存库。任何进入学习共同体的个体都将能够获得足够的、鲜活的“库存”。
4 继续思考
接下来,教学中心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