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还是一名新东方 GRE 教师的时候,曾经有好几次,学生在课间找到我,和我发生了如下所述的一段对话:
「老师,我还有一个月就要考 GRE 了。」
「嗯。」
「老师,我就这一次考试的机会,然后就要申请了。我挺想要一个好成绩的。」
「哦。」
「老师,我还没怎么复习,也没怎么背单词。」
「那就赶紧去复习,赶紧去背单词,这个月除了备考其他的事尽量别干。」
「老师,我没那么多复习时间。」
「那你想怎样?」
「老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
在这种时候,我表面上通常会很客气,摇摇头,说一句「没有。」然后强忍住心里想到的、想要冲学生吼出来的一个字。
「滚。」
后来,当我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之后,也有许多次,我的来访者坐在我面前,对我说着诸如此类的话:
「我给自己制定了很详尽的计划。我知道我上学期拖延的太多,我知道我落下的功课已经太多。我也知道如果我想期末不挂科,学年结束时保持一个不错的 GPA,我应该全力以赴,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可是想到我非得这么做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痛苦……」
当然,此时的我已经不再那么简单粗暴,心里想说的话也从「滚吧」变成了「好啊」。然而我仍然忍不住想要问问这些人:难道,你,不应该,感到痛苦吗?
我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我过去虚度了许多光阴、挥霍了一些生命,现在我意识到我该全力以赴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那么,想到自己未来的几年要牺牲诸多安逸,有计划地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放弃眼前的享受换取长久的利益,这难道不会让人感到一些痛苦吗?真正付诸行动之后,难道我们是吃着火锅唱着歌走在路上的吗?
不,我们是会痛苦的。每个人都会痛苦的。
也许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你的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你的内心会感到充实,你会因为有希望而快乐……但当你比别人起床更早、入睡更晚的时候,当你放下甜食、改吃健康食品的时候,当你望着别人欢歌笑语、自己筚路蓝缕的时候,我们至少在那一瞬间会感到痛苦的。甚至预先想到这种痛苦,我们已然开始焦虑。既然如此,拖延只是为了规避原发的痛苦和继发的焦虑的合理之举。
我们希望实现理想,我希望达成目标,但我恐惧为了目标必须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也痛恨付出那些代价的同时丧失掉的其他的可能性。人的本性是想要好处而不肯付出代价,但现实是想要得到好处就必须付出代价。两者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正是我们生命中第一不可逃避的痛苦。
当然,我知道,有人会觉得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自己缺乏某种他自以为应该有的资源,比如钱,权力,美貌……例如,他会说,我之所以会因此感到痛苦,是因为我不是王思聪。如果我是他,如果我像王思聪一样有钱的话,我就不会因此痛苦了。
「选择困难的本质是没钱。如果我有钱的话,……」
这话前半句有道理,但我希望你就此打住。因为现实就是你并非王思聪,而且大概永远不可能是。你这辈子都和他,以及他所拥有的资源,没有直接关系。
这实际上是逃避痛苦的手段之一:幻想。在发现痛苦不可逃避之后,有的人选择停下来什么都不做,等待问题自行消失,并幻想问题真的自行消失。又或者,他们幻想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解决了他们不想面对的问题。
曾经的某位来访者对我说,自己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没有写暑假作业。临近暑假结束时,他一边焦虑,一边拖延,「等待着某种奇迹的出现」。后来奇迹真的出现了:学校老师打来电话,宣布暑假因故延长一周。于是他在这一周里刚好将作业赶完,没有被老师责备。但这件事也产生了副作用:之后每当他拖延,他都会幻想,「奇迹是不是会再次出现」。
当然,我们也未必只满足于幻想。我们会试图为幻想找到更好的、更现实的载体。比如,我们寄希望于种种新奇的工具或媒介,「吃了这种药,你可以不锻炼,不节食,不痛苦,无反弹,七天减肥」。又比如,我们寄希望于别人有我们不知道的魔力,「我希望我的心理咨询师有某种魔法,他能利用这种魔力嗖地一下子把我的问题解决掉」。当然,这些东西全都不可能见效,或者即使见效,也类似于「雷劈死你八次你都赶不上一次」。
然后,我们竟然还希望这样的奇迹重复出现。我们唯独忽略了一件事:能够重现的,就不是奇迹。
还有一些人会选择自欺欺人的办法,投机取巧,以为这样就能跳过人生的必修课题,从而不必吃苦。但这些做法总会为你带来新的痛苦。比如,一个女孩子幻想「嫁得好可以少奋斗十年」,成功嫁给一个有钱人之后,她把这一切看做自己人生的终点,不再奋斗;十年之后,有钱人更加有钱,她人老珠黄,于是被年轻漂亮的下一任取代。
幻想和投机取巧,都只能推迟痛苦,不能消除痛苦。出来混,是要还的。但我们总以为自己有办法逃避痛苦,希望让自己不再痛苦。但这不可能实现。一切幻想都终将破灭,这是我们生命中第二不可逃避的痛苦。
面对这样的痛苦,你也许会问「我们应该怎么办」,我的回答只有这样:承认自己的痛苦,并相信自己注定无法改变这一切。你也许会感到愤怒、悲伤、绝望,甚至选择自杀。但这不能改变两种痛苦不可能被逃避的事实。
或者,换个角度来说,面对这些痛苦,本就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借用物理学中熵的概念告诉我们:如同物理现实中的熵一样,我们的心理世界中也存在着「熵」。这种熵让我们趋向快乐、回避痛苦,渴望退回子宫、厌恶走向成熟。而心灵的成长恰恰需要不断努力,对抗这种自然的力量,这必然是艰苦的过程。
所以我想告诉那个学生,的确有一些好办法,能让她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尽力准备,按时考试,接受成绩不够理想的可能性,认真总结,努力学习,下一次一定能取得进步。
这其实,也许,真的,是她早就明白的道理。意识到自己别无选择,意识到自己必须做那些自己应做的事,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成长,才能获得自由。
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事,自由是做那些你必须要做的事:只有婴儿有权躺在那里,想吃奶就吃奶;然而,婴儿除了吃奶,再无其他选择。
「我们祈求上帝的福佑和帮助,但我们须谨记,凡上帝在尘世间所为的,必出自我们的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