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行动上网比例高,在几乎人手一机的状况下,随时随地都能接受资讯,但到底哪些时段网友最爱上网滑脸书,我调出了之前经营的粉丝团数据,来揭晓网友逛脸书的区间波段。
事实上,网友真的无时无刻不在上网,最主要的原因是台湾4G网路吃到饱的方案实在太超值,只要新台币499元,不限流量任意用到撑,让大家可以随时随地想到就滑一下,看看其他人在做些什么事。
大数据呈现网友使用社群的时间习惯
仔细分析数据,还是有四个波段是值得注意,分别是早上9点、中午12点、傍晚5点以及晚上9点,这四个时间点正好都是流量往上冲一波的开始,整体流量从早上6点开始甦醒,到了晚上10点达到高峰,然后快速下滑。
以上数据与一般人的生活型态做比对相当吻合,首先大家起床第一件事就使开始滑手机,9点钟到办公室边吃早餐边配脸书,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工作需求,要在脸书上先关心客户的近况,或是最近发生什么大事,可以作为分享题材,脸书已演变成资讯交流平台,不再是单纯的个人社群空间。
到了中午12点休息用餐时间,流量明显的向上推进,原本上班较无法使用网路的族群也加入了战局,掌握朋友间的最新状态资讯。特别的是,5点钟流量开始攀升,照理说下班时间应该是6点钟,合理推论的结果是一天的工作已接近尾声,大家已经开始陆续准备下班。
吃完晚餐梳洗完毕后,来到晚上9点钟,这时候就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因此流量来到最颠峰,一直持续到10点,接下来进入睡眠时刻,慢慢的留下夜猫族持续使用。
只要在对的时间发文一定会成功?
我们洞察了粉丝使用脸书的习性后发现,网友使用脸书的确跟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换句话说,如果能在这些时刻发文,理应可以立刻触及到最多的粉丝,有机会制造出更多的互动,对于发文能达到最佳效益。
所以我们只要在这些重点时刻发文,就一定万无一失,每次都命中红心吗?
答案是,不一定。
当然发文的内容是否能引起粉丝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原因,网友绝对不是傻傻的来者不拒,因此内容的创意与趣味依然占了很重要的百分比,这个就属于小编个人特有天份与层次,关于贴文的创意激发部分,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贴文没创意?7面向找出新观点》。
撇开创意的部分,我认为在这四个黄金时段发文,必须还要考量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与人性相关,可以从网友的资讯处理习惯来分析,我相信只要能掌握这个重要的原则,就能大大改善贴文的效果。
理性与感性的资讯处理习惯
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首先我假设每个人不会无时无刻都是理性的资讯处理者,而实际上也是如此,我们一定会随着一整天的生理周期而改变资讯处理的喜好与效率。
资讯的内容属性可以简单的区分两种,分别为理性资讯以及感性资讯,所谓的理性资讯指的是具有数据、新知,网友可以清楚的区别何者为真、何者为假、何者实用、何者可快速略过,目的清楚而简洁。又可以称为硬资讯。
感性的资讯则是以情感为主要诉求,并且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评判,直觉的对资讯产生喜好,用故事去描述勾动人心,或是借由同理心来使粉丝产生认同感,是一种轻数据、重情感的内容。或是称为软资讯。
我们把时间轴跟资讯处理喜好交叉分析,可以得到这张图。
大脑使用习惯的小数据
由于工作的习惯,长久以来我们的大脑被训练为一早要准备清醒地处理许多复杂讯息,所以在早上通常是可以接收新知的阶段,我们会习惯一早看新闻、留意气象、回覆客户电子邮件、开会检讨成效等,就是因为此刻我们能清楚且理性的处理各种资讯,同时资讯越有条理、越有数据能支持,大脑就越能做出智慧的判断。
因此这个时刻,我们若提供的是太感性诉求的贴文,可能会被大脑暂时放在一旁,想说到了轻松点的时刻再来看,但可能到那时就忘了这些事情,双方一直无法接上线。
中午是大部分人休息的时刻,大脑到了此时自然想要好好享受一顿午餐,看些有趣的事情,或是比较有结论的内容,此刻的大脑也处于轻松运作的阶段,因此对于理性资讯依旧能处理,但可以稍微不要太理性,毕竟经过一早的烧脑,还是需要小歇片刻。
一如前面所推论,下午5点钟到了接近下班的时刻,大多数的人开始整理一天的工作成果,计划明天的行程。也由于经过了8个小时的搏斗,大脑越来越不想运作,简单的行政文书事务,最适合在此刻去执行。
我们可以用自身的经验的来回想,如果会议在此时未结束或开始举办,通常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这时候的贴文可以更多的感性,理性的比例渐渐减少,会对粉丝有相当的助益。
大脑都关机了发布贴文还有效吗?
基本上,大脑在下班后就自动呈现关机状态,大家可以放松心情的去聚餐、看电影、唱歌,做任何休闲活动,这些都不需要大脑来做处理和判断,所以我们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没有压力。
尤其9点后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最想看些不必太多思考,只要能让自己开心就好的内容,例如像是朋友的动态、趣味影片或图文,这类都是最适合的内容,另外像追剧以及线上购物,很大的行为比例也发生在此刻,因为大脑只想看自己喜欢的东西,满足个人的任何欲望。
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大致能理解大脑对于资讯内容的喜好属性,是会随着时间的流动而有不同的处理反应。
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才能事半功倍
《小数据猎人:发现大数据看不见的小细节,从消费欲望到行为分析,创造品牌商机》作者Martin Lindstrom曾在书里提到,“如果企业想要了解消费者,大数据提供了宝贵但不完整的解决之道。我认为,当代对数位资料(digital data)的关切,大大削弱了真知灼见与观察心得的重要性,连带危及到产品和产品解决方案。”(注)
在行销的领域中,非常重视以消费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我们要制作的是消费者本身就喜欢且有需求的产品,而不是认为消费者“应该”会喜欢或“应该”会买的产品,这两种不同的认知面向,决定了商品能不能赢得消费者青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兼具制造者与使用者的角色,但奇妙的是往往在行销产品时忘记回归到使用者的位置,就如同我们很会批评设计不良的服务或商品等体验,但等到自己去开发这些商品或服务时却也落入了主观的思维,做出让其使用者不满意的成果。
经过了以上洞察粉丝生活习性所得的小数据,搭配上大数据统计出来最适切发文时间,同时融合数字与人性,相信在发文成效上应该能获得更多的突破与改善。
[注] Martin Lindstrom (2017)。小数据猎人:发现大数据看不见的小细节,从消费欲望到行为分析,创造品牌商机。台北市:宝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