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小明在家里拍皮球,突然嘭的一声,小明哭着跑过来找你说“妈妈,我不小心把你的花瓶打碎了。”那个花瓶是你最喜欢的花瓶,你一直不舍得让人碰。这时你要怎么和孩子说。
A“你是怎么回事,你不知道那是妈妈最喜欢的花瓶吗?”
B“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以后一定要注意。”
C“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因为你的不小心花瓶碎了,现在妈妈很伤心,需要自己静一静。”
A是站在妈妈自己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B开始考虑孩子的感受,但是因为这种安慰式的责怪,会让孩子更加愧疚。
C首先认同了孩子的感受,其实让孩子也认可自己的感受,并且让孩子体谅自己不高兴的心情。
再举一个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例子。
案例二:孩子很焦虑地跑到你面前对你说,我明天要考试了。这时你说
A妈妈相信你肯定可以考好,放轻松。
B你要是之前一直好好学习,现在就不会发愁了。
C你听上去非常发愁,我认为你现在肯定想如果已经考完试,并且通过考试就太棒了。
现在你感受一下这三句话,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想A和B说完这句话之后,孩子可能以后再也不会跟你分享他的信息了。因为你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而且甚至有些在挖苦孩子。你认为你说出的是一个事实,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事实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这里分享了两个案例,案例一是告诉大家,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应该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定自己就是那个孩子怎样说话,才是真的为孩子去着想的。案例二是告诉大家在自己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怎样才能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关心。
很多时候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可是孩子却并不认同我们的努力,甚至看不到我们的努力。其实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使用恰当的语言。同样是一句话,有些人说出来会很伤人,有些人说出来却像春风一样温暖。这需要我们每一个做家长的认真去思考。可以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经常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话,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你真的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这句话,自己可以接受,那么你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认为自己都无法接受的话,那么我建议你,不要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