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陷入两个选择中,犹豫不决。尽管已经多次分析利弊,但总下不了决心,试图继续再思考。
太太看我如此,提议我找适合的前辈聊一聊。
果然,聊完自己就清楚怎么选了。
《论语》里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①
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季文子是很谨慎小心的人,我也是。
过分谨慎的人,过多的反复思考对他们无益于事,反而会丧失行动的勇气。
所以,思考得差不多就好,先行动再说。
另外,有些选择无法确定,可能是信息量不足更甚至是思维层次不够导致的。
霍韬晦教授在《成长的锻炼》中说:成长就是要你突破现前生命的框架,包括思维上与认知上的局限。这不是知识的多少问题,而是根本不同范畴、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内在于某一格局,任你如何思维,亦自救不了,所以需要别人为你启导,搭下桥梁,以求开悟。②
所以,问题多次思考都找不到解决方案,就需要寻求新的信息或更高的思维层次助力。
找有经验的人请教,就是寻求更高层次思维的助力。
我跟前辈聊完后,发现自己心中对选择是有倾向的,但不坚定。
原因在于我心中虽然有模糊的保底计划,但没有落实保底计划,没有相应行动,导致安全感不强。
保底计划即Z计划,是我借助ABZ计划思维思考中的一环。
ABZ计划是由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提出的一套职业规划理论,旨在帮助个人应对职业和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ABZ虽是职业规划理论,但我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来面对问题。
A计划,着重稳定好目前的现状,是稳定的基石。首先要保证好这点。
B计划,是希望得到改善的计划,具有不确定,需要探索和尝试。
Z计划,保底计划,即最差的情况下是怎么样的,能不能接受?有没有准备?
这是很好的思维框架 。
思维框架,帮助我们进行更高质量的思考,为过分谨慎的人,提供完整、有序、有终的思维指引。
完整,保证了思考的严密,不用太担心有大错漏;有序,保证了思考的速度,不会东想一出西想一出;有终,保证了思考有结束,不会优柔寡断无法行动。
我之前因为没有落实Z计划,没有对此进行确定,所以心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通过与前辈的谈话,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清晰了应该如何行动,内心笃定地做出选择。
参考资料
①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章
②成长就是要你突破现前生命的框架,包括思维上与认知上的局限。这不是知识的多少问题,而是根本不同范畴、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内在于某一格局,任你如何思维,亦自救不了,所以需要别人为你启导,搭下桥梁,以求开悟。
霍韬晦教授,《成长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