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6。《自我的回归》读书笔记,第四章:教学的教育性与“Paideia”的理想 之第二节:“Pedagogue”的遮蔽与教师存在的沉沦(pedagogue的遗忘、教师存在的沉沦)
“pedagogue”是人们对教师最初形象的表达,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朝着“pedagogue”逼近,用“pedagogue”提醒自己,使其配得上“pedagogue”,然而现实是,我们遗忘了它。
一,理论研究的遮蔽。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大学教师的研究存在着一些缺憾。而这些理论的缺憾所产生的实践,遮蔽了大学教师对自身的思考。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注重对大学教师的效能研究,研究的主题较为庞杂、零散,理论众说纷纭,无法提供一种关于大学教师的整体理解。这些研究内容针对了教师行为的诸多条件,但却遗忘了教师本身额,遗忘了用对教师本身的思考老统合这些条件。研究的遮蔽还表现在大学教师的研究大多立足于课题,立足于形势和运动,立足于政治的要求,都是短时化、短视化,严重阻碍了对教师本身和教学自身的思考。
二,实践的遗忘。大学教师的实践培训和培训相对比较少,除了新入职前的理论考试之外,几乎乏善可陈。教师发展的功利化也让教师自己不去考虑自己,这种发展主要以市场化、任务化为导向。实践的遗忘还体现在“窄口径”上。青年教师局限于专业化之内,演化为狭隘的专业主义和学科主义,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实践的遮蔽还存在于“单一化的发展”上,教师的教学单一化,不再承担着教师所应有的其他职责,教师把教学等同于“教书与做实验”。
教师遗忘或遮蔽了“pedagogue”,教师就出现存在的沉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一,行为方式的规则化。行为方式的规则化是说他们失却了这种自觉自知,让自我行为变成一种对规则、守则、制度的教条主义的执行。主要表现为:1,用纪律、秩序、守则和规范来管理和规训学生;2,用规则、制度、原则来匡正自己。这种行为方式的规则化催生了一种悖论:教师想需要用更多的规则规范去约束学生,他们在行为时,首要考虑的是规则、规范和制度。但是另一方面又厌恶规则规范的繁冗。而处于对自我的保护,又会自觉地服从诸多的规则。
二,行为内容的惯例化。教师行为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因为和学生在一起不是控制他们,而是需要不断地感知、理解他们,增加自己对“与学生们在一起的意义”的探知和琢磨。“行为内容的惯例化是指教师行为为各种惯例性的日常工作所占有,丧失了行为的丰富性、灵活度。P187”。惯例化的表现之一就是简缩化,按照教师所授的内容去安排自己,即把自己的行为内容局限在课程任务之内;表现之二就是程式化,即按照一位的程式去行为,惯例化消解了教师的创造性和自我的体验的热情;表现之三就是事物化,按照作息时间表去行为。每天都按着已经安排好的作息时间表来安排自己,每个时间点做什么都已经规定好了,教师的思考也就开始少了。
三,行为目标的任务化。作为“pedagogue”,教师行为的目标在于实现师生共同的全面性发展: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卓越的教师,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人。这就要求教育行为中人始终是目的,而不能将人视为一个工具。行为目标的任务化使教师变成一个理性的人。为了效率,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害怕或不想与学生打成一片。任务化使教师行为显得更为功利化,使他们苛求捷径;同时像惯例化、规则化一样,任务化取代了教师对行为自身正确性的思考;教师行为失去了自身独立性,同时这也意味着自我责任的降低、旁落。教师的行为无需再为行为的正确性担当责任,他们只是按着要求来做事而已。
四,自我发展的数字化。自我发展的数字化是指教师通过数字来获得自我认同、自我发展。教师把自己简化为一组组的数据:通过率,合格率,优秀率,工作效率,获奖数目,培训的次数等等。同时,这也让社会以数字来打量、评判一个老师。人们在衡阳一个教师时,往往首先关注的是这个教师在各个方面的数字,然后依次来评价这个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