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太多的唯物主义者,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却仅仅总结为一条简单的“实践观”,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仅仅是实践,更多是对心灵的修炼,对生命的追求,对良知的悦纳,对真善美的诠释。
全书六章内容,我总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第4章):概括总结了王阳明的一生经历——前半生对于“知行合一”的探索,后半生对于“知行合一”思想的应用。
一、王阳明前半生对于“理”的追寻,使得在被贬龙场后,“龙场悟道”。但王王阳明有他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也只能是王阳明。
首先,从他的家族来看,从先祖晋朝的王览“举孝廉”进入官场以来,王家成为官宦人家。虽然中间经历王纲几代人的穷困潦倒,但长远来看,其家族始终处于兴盛不衰,产业遍布,资产丰厚,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为王阳明早年饱读诗书,钻研佛道,研究辞章,探索礼乐,熟读兵法,排兵布阵,苦练骑射,遍览山河打下了物质基础。
其次,不论是爷爷王天叙,父亲王华,一直家族有着优秀的传统:坚持良知,雷打不动,风雨不改。比如,王阳明在入锦衣卫大牢时,有着“立皇帝”之称的刘瑾,就曾暗示王华,如果表明立场,站到刘瑾的队伍,就可免除王阳明的牢狱之苦。这对于王阳明的潜移默化,是着实显著的。
再次,从王阳明的早年经历来看,早年在私塾时,便已立志人生“第一等事”——“圣贤”。被王华批评为“小技”的象棋,后来痴迷的兵法,排兵布阵,遍览兵书,都为王阳明后半生的“知行合一” 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钻研佛法,静坐悟佛法;饱读道经,练习“导引术”;循序渐进,逐理学章句……各种知识的糅合,使得王阳明的知识广博,思想清新。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王阳明自小聪明,善于学习,乐于钻研。聪明好学,各种知识,无论道家、佛家、理学、兵书……太多的技艺,使得王阳明对于“心”——良知的研究,出神入化,使得王阳明对于“理”——知行合一的探索,得心应手,运筹帷幄。“他钻研军事,探索理学,浸淫佛道,苦攻辞章,都是他那‘野多违俗’的性格和‘成为圣贤’的理想与现实世界的生死搏击。”被贬龙场的苦难经历,让他思考了两个问题:朱熹的“格物致知”和圣人如何从困境中超越出来。
综合来看,王阳明的三次证道——“心即理”、“致良知”、“四句教”,有且只能是王阳明。
二、王阳明从龙场二请出山后,也相当于他后半生辉煌生活的开始——南赣剿匪、平定宁王、雷霆扫穴。
王阳明一生当中,遇到了两个贵人,一为南昌铁柱宫的无名老道,拯救了王阳明入世的灵魂;一为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给了王阳明一个绝好的机会,释放了他的能量。
1、南赣剿匪
1517年正月,到达江西南昌,展现王阳明卓越军事才能,就在这一刻开始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阳明的用兵如神,也不是真的“神仙下凡”,一蹴而就的。
王阳明在剿匪之前,就敌我双方的力量悬殊,战略优势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制定应对策略。
敌方优势:南赣地区,山麓千里,崇山峻岭,洞穴密布,对于山间的土匪来说,便是极好的“安乐窝”。山匪多为本地因徭役赋税太重,被逼上山抢劫的居民,从小在山间种田打猎,对地形熟悉;山下居民中间还有土匪的家人,民匪一家,这就使得,政府军多次围剿到村镇时,无功而反;山匪头目中的能人异士,利用人类的“贪心”,在政府军中安插间谍,致使山匪在每次的围剿前,都能根据掌握实际的出兵人数制定策略,从来政府军组织的围剿成为了劳民伤财的“无用功”。
我方策略:王阳明经过调查发现,政府军有其致命的弱点——毫无战斗力。根据调查,王阳明首先训练士兵,在政府军中选取年轻力壮的士兵,进行“团练”;排查政府军,揪出隐藏在政府军中的暗探,让其传递虚假消息,利用虚虚实实,打乱其经验,再出其不意攻心,最后再采用战斗结束;针对民匪一家的现象,利用“知行合一” 的思想,制定“十家牌法”,使得百姓的“良知”发挥作用,从而使得土匪没法继续在百姓家中藏匿。
针对分布不同地域、不同人性的土匪窝点,采用不同的策略。詹师富背靠山岭,据点四十多处,王阳明先攻其总部,然后由点及面,各个击破。“一个没有信仰职称,纯靠利益结成的团体,一旦灵魂人物消失,他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势必倒塌。”;陈曰能利用火攻,把经营多年的产业,顷刻间土崩瓦解;在与谢志山、蓝天凤交战时,王阳明“良知”告诉他,要争取每一个善良的人,一封《告渝剿贼书》使得卢柯,感激涕零,率众来降,被王阳明在今后的剿匪中委以重任;高快马,由于王阳明的一次次捷报,虚虚实实的策略,终日精神紧张,最终精神奔溃,一切宏图霸业,烟消云散;最后负隅顽抗的只剩南赣地区最大头目——池仲容。池仲容,有勇有谋,肝胆相照,网罗了一大批死心塌地跟着他的人。与其他不同的是,池仲容的山寨以军事来守岗,所以如果最高领袖,灵魂人物被捕,可能不会出现“树到湖松散“的现象。池仲容派其弟假降,王阳明便将计就计。最后被俘于南昌城内。
轰轰烈烈的南赣围剿,随着池仲容的被俘,历时一年多(1517年正月到1518年正月),也落下了帷幕。
2、平定宁王
其实在王琼在王阳明来南昌任职时,便有封密信——随时注意宁王的反叛动向。在1519年农历六月十五时,在去平进贵的路途中,宁王在没有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发动了叛乱。王阳明心理战术又一次发挥了功效。了解了宁王朱宸濠的成长历程,心理特征之后,王阳明利用“围魏救赵”、火烧连舟,依据擒获了宁王。但却被以朱厚照为首的“游山玩水”分子,在1520年农历七月初七窃取了劳动果实。
3、广西戡乱
赋闲在家的王阳明,或者说养病在家、对政治心灰意冷的王阳明,雷霆手腕平定思田(1527年农历11月二十到1528年农历二月)。由于身体原因,准备会浙江余姚养病的王阳明,在与乡绅的闲聊中,了解到还有一伙更大的灾难,正在危害着百姓的正常生活、工作——断藤峡和八寨——这伙盗贼,仗着地势险要,对于政府的招安,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反复无常。当年农历七月制定计划,准备惩治这帮作恶多端的匪患,历时不到一个月,八月结束。
纵观这三次大型战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发挥了大功效。王阳明在与弟子的多次讲学中谈到“事上练”——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人独坐想象,无论想的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练。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这才是王阳明心血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灭人欲”,真正的“炼心”。
第二部分(第5章—第6 章)归纳评价了王阳明坎坷一生以及对我们当今社会生活的意义。
一、对王阳明的评价
对于王阳明的个人性格不多做评价,前文也有指出,在这里主要论述其军事才能及他的不足之处。
军事才能:1、不重形式,只重实质。虚虚实实,攻心为上;强攻火烧,写信招降;招兵团练,十家牌法……一切只为赢得最后的胜利;2、以毒攻毒,以贼治贼。被《告渝剿贼书》感动而降的卢珂,在对蓝天凤的桶岗进攻时,作为先锋军,委以重任;3、心理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永远让人摸不透他的路数。
不足之处:不能很好的处理家族矛盾及问题。据度阴山在本书的论述,王阳明死后,各房对于家产的争夺,声势浩大!其唯一子嗣,差点儿沦为争夺下的牺牲品;同时,在各类记叙王阳明历程的史书中,几乎少有流传对于儿女教育的只言片语,从而可以看出,王阳明对于家庭的教育,或许是他人生当中,多彩画卷中的一抹黑色。但这些,对于绚丽多姿的王阳明的一生,只是无足轻重的小过失。
二、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工作的意义。
1、“人人平等”——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圣人也不过是既有智慧又有无懈可击的道德的凡人,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
2、祛除心中的私欲,私情,让人俯首于自己的心——良知之心。告诉人们要蔑视权威,与权威挑战,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
3、告诫人们要努力追求光明良知,不要被外来的毁谤所击倒,因为这不值得,也说明你太脆弱。
4、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要人自信的学问,自信自己。在他的著名的《大学问》中,看似是回答学生关于《大学》的各种问题的集合,但更多是王阳明本人对于“致良知”的阐述与讨论;而“四句教”则是对“事上练”的进一步具体和升华。
综合来看,王阳明的一生,也是幸福的一生,而幸福又是什么?
幸福,王阳明说,就是对内心的良知的探求的过程。现代人,把太多的金钱、权利、享受……看成了到达幸福的途径。但,如果你真的获得了金钱,却整天疑神疑鬼,怕丢金钱;如果你真的获得了权利,却整天提心吊胆,怕担责任;如果你真的获得了享受,却整天担惊受怕,怕得疾病……你的“幸福指数”真的会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