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说的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晚上七点半群里有三个分享,想分享一下《大学》的三纲八目。如何分享才能有血有肉,语言丰满,不是干巴巴的。我先列出纲要,再突出重点,三纲中着重说“明明德”,八目中着重说“修身”、内圣外王。等真正分享的时候逻辑思维还算清晰,按照提纲顺序。就是在语言的内在上感觉真的是衬托不起来这个大框架,还是我没有足够的知识量去提取用以丰盛我分享的知识点。
第一个深刻的反省是经常会感觉自己的“少”,这个少不仅仅是知识量,还有知识面。就好比我面对一个玻璃器皿,不仅仅称为为“杯子”,在男人眼里可能是个“酒杯”,在女士眼里是个“花瓶”,在孩子眼里是个“玩具”,在法官眼里是个“凶器”……如果我们脑子里只有“杯子”一个词语,我们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就没有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英国古典作品中同一个词“泼妇”,贵族叫“不以发火为羞的女人”。 所以,我们常说文学需要丰富的积累和见识,并不是背很多东西在公开场合向别人炫耀。“在学习中养成有意识地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进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点深刻的反省是我的记忆要扎实。前两天,孩子和我说起同学的事情。我对孩子说:“嗯,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勉。”然后儿子说:“我怎么觉得不对劲呢?”看看书上是“无加警”,我觉得好尴尬!另外一次和孩子说起不要讲究吃穿。“俭以养德,静以修身。”儿子又和我说:“妈妈,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我再次无语,狼狈中提前结束教育。如今我们不缺材料,见到文档就想复制,看到PPT就要留存,读到什么好东西就会拍图截图……用一个术语是“收藏型人格”,这常是“收藏性人格”的自我安慰,用简单粗暴或生吞活剥的方式给自己“我在积累”或“我在学习”的假象。遍地宝石,想真正拥有,为我所用,不是去收到盒子里,而是要给每个宝石打个眼,用自己的线把它们串上,才能佩戴。要对材料加工、整合,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积累。经常说多项选择题是拉分题,很多考生就是在多项选择题上拉开距离。错一个不得分,考察得就是记忆的扎实。这也是平常觉得学的不错,考试分数不高的原因。这次第五届诗词大会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诗词“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出自唐代崔郊的《赠去婢》。大部分人包括我这么多年都是背“深似海”,要不是诗词大会,还不知道要错多久?强烈要求自己不要再背错经典了!
在生活中是钥匙容易丢,还是硬币容易丢?肯定是硬币。因为丢钥匙往往印象深刻,丢硬币常常浑然不觉。为什么呢?因为硬币是零碎的,而钥匙是每天都要用的。学习学习,要“学”,更重要的是“习”。比如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要背诵,还要反复吟咏、朗读。希望我以后踏踏实实,滤去浮躁,真正去做点事,而不是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