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差异,原因是多元的,若究其因,每一个因都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改观。尽管内心清楚但还未达通透,想看见、被触动,带着这个目的,我坐在了A同学的旁边,A同学就是我们口中所谓的学霸。
这是一节数学课,学习内容是《估算》。这是老师抛出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同伴接收到任务,埋头答题,A同学因为课前工作未准备充足,在向同桌借答题纸,这段时间陆续有同学答完题举手,A同学虽然进入答题环节滞后但丝毫不影响答题效果,这与我观察到的一个小细节息息相关:答题纸并不是第一时间他发现缺的,而是在接收到任务之后,开始思考如何答题且有想法准备书写时才发现的!这说明他的思考已经在拿到答题纸之前完成了,答题纸上书写只是思考的外在体现。
同伴用去尾法、进一法、四舍五入法、居中法分享了自己的思路之后,A同学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A同学:……
师:大家听懂了吗?
同伴皆摇头。
师:下课后咱俩聊。
A同学的思路完全正确,包括后面的学习任务,A同学一旦接收到任务,瞬间开启大脑高速运转模式,眼神专注,下手迅猛,计算能力超级强,数字在他笔下犹如被按下了快捷键,异常敏捷。从他的答题思路来看,他的思维方式和同伴完全不同,无论多大的数据在他笔下总能转换成几个个位数的加减乘除。有一个环节让我特别触动:
师: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看什么?
同伴:个位。
A同学:从大位到小位来看。
老师在大家分享的基础之上用一个案例进行了解读。
A同学立马在书上标记“看个位”。其实也不能说A同学是错误的,也许在他的计算经验里,经常就是这样从大位到小位看的,他能第一时间标注,说明他会学习,又收获了一种检验计算结果的方法,优化了自己的计算认知。
A同学之所以能成为我们口中所谓的学霸,这和他的学习能力强、学习过程中专注力高有很大的关系。学习能力强就可以让自己在同样的时间内吸收比其他同伴更多的信息;专注力高,学习效率自然就高。这两者的共同助力,才有了面对信息时迅速的反应,要知道答题是有时间限制的 ,如果在答题中能够迅速的反应过来,答题所花的时间就会减少,那就有时间去检查,去思考,结果也就不容易出错,成绩自然就高。
A同学的学习方法其实是可以传递、影响的,也许我们还可以培养出更多的A和更多元的A。就拿佐藤学的这段话来说: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我们通过与他人对话,与多元思维的碰撞,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本身就是合作性的。
课堂的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在真正地学习,而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实现对话与修炼。课中是什么使学生学有所得,在课堂上产生了学习的增值的呢?答案也许就在于师生间互为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学习任务的合理运用。学习任务的合理使用为注重合作的对话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对话一般的解释就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广义的对话,也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虽然这类对话并没有分贝的产生,但它的确是隐形的对话。
教室中每位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每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着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实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一面。一起合作学习,就能够取长补短,何乐而不为?学生主动地丰富自己的理解,调整自己的理解远比被动的灌输知识来得更为生动,更为深刻,更为有效,更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