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三部曲》是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吕世浩在慕课的讲课《秦帝国》整理成书,共计三部:
第一部《秦始皇:力与诈》,秦始皇怎么发家一统天下。
第二部《帝国崛起:王道、霸道与强道取舍》,秦朝的历史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基因决定了秦的成功和失败。
第三部《敌我之间:成在对手、败在队友》,队友大臣李斯和对手燕王太子丹侧面看秦始皇的成与败。
三本书篇幅不短,是为数不多能一气呵成看完,但又舍不得过早看完。
作者吕世浩深度、全方位的解析了秦是怎么发家、壮大到一统天下再到衰落。
有人说:如果你读完了一本书以后,书还是书,你还是你,没有任何改变,你就等于没读过这本书。
吕世浩《大秦三部曲》正是这类书,看完后书还是那本书,但是你跟看完之前的你俨然不同了。
从这本书上可以看到:
1、思考
自己向来思考比较少的一个人,很多时候想去思考,但是不知道怎么下手。吕世浩对于思考、怎么样思考打了个好样。
全书主要围绕司马迁《史记》来讲秦,带领读者怎么一字字来解读秦帝国,司马迁的用字的讲究,为什么是用这个字而不是别的字。
同样都是大家看到的《史记》,吕世浩读出的就是不同的历史。他展示了思考的深度和思考的魅力。
2、读书上没有写的
吕世浩在书上说读书除了读书上的文字,还要读出书上没有的文字,这才是读进去了。
在第一部《力与诈》开篇,写到张良与黄石公两个高手的较量。
黄石公故意将鞋丢下去要张良去捡,张良忍住了并且去捡了。然后黄石公要张良早上来会面,张良前两次来个大早,发现黄石公早就到场了,并以张良来迟了,要他下次再来。第三次张良晚上就到现场等着,黄石公下半夜到了看到张良很开心才给了《黄石公兵书》。
我们普通人读到此段,最多能从书上得出要对老人好,赴会不要迟到就差不多了。吕世浩说司马迁写这段肯定不是想表达这个。这里就展示了什么是书上没有写到文字。
黄石公是教张良两个字“忍”与“机”,就是忍耐和先机。忍耐好理解,为什么说到先机。你先人一步到达,掌握了先机,比别人更近一步了解现场,做到胸有成竹,才掌握胜负的先天优势。
3、理智大于情绪
秦始皇之所以能一统天下,身上肯定有很多过人之处,其中一点就是理智大于情绪。情绪每个人都有,如果你被情绪所裹挟很正常,因为你是个普通人。如果你能控制情绪,理智大于情绪,那你不是一般人。
秦始皇之所以能成大事,他做到了理智大于情绪。当他母亲背叛,联合外戚来倒戈他。肯定对她母亲恨之入骨,跟常人一样,在掌握大权后,把他母亲囚禁在外地,以解心头之恨。
这时李斯上书说不可,这样是不孝,正在打天下,背负不孝之名会受到天下人耻笑,对于一统天下不利。秦始皇不仅马上放了他母亲,还亲自迎接进宫,可见秦始皇内心是压抑了多少不爽。
4、历史学即未来学
施展老师说过:历史学即是未来学。在看到众多分析未来,都会把起源先讲述,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分析。
吕世浩在第二部《帝国崛起:王道、霸道与强道取舍》,秦之所以能成功以及最后的溃败,其实从秦的基因就已经注定了。
《史记》记载最初秦国发源,只是一个蛮夷之地,给夏周都是当炮灰的,用来抵挡外强的入侵。在这样的背景下,秦人不放弃选择拼搏、改变自己的地位,最终实现了。
但是秦国有个毛病,在处于不顺的时候,脑袋及其清醒。当顺风顺水的时候就脑袋短路,做出傻逼的决策。
早期秦穆公经过奋斗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是顺风顺水就短路。秦穆公发明陪葬,大批人才埋没,秦国也走向没落。
直到秦孝公和秦始皇奋发图强,重回巅峰,一统天下。但是秦国的老毛病又犯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施行酷吏制度,焚书坑儒,追求长生不老,把自己最终膨胀到灭亡。
历史学即未来学,历史是一个个轮回。
5、圈子决定成败
秦始皇统一天下用的是力与诈,自然在一统天下后还是力与诈,正是因为力与诈让秦帝国灰飞烟灭。第三部《敌我之间:成在对手、败在队友》,吕世浩指明秦始皇之所以会成为这样,是因为他的朋友圈(如果秦朝也有微信的话)。
秦始皇的最重要的臣子李斯,是诈的代表,为了荣华富贵篡改秦始皇的遗嘱,秦始皇掌印大臣赵高为了自己的前途,改遗嘱立胡亥为皇帝。秦始皇的两个亲信大臣尚且如此,其他人不也都一样。
从秦始皇的朋友圈就决定了最终大秦走向毁灭。
《道德经》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老子写的这段话,是不是预言到了300年后有个叫嬴政的年轻小伙把上面三条错都犯了。
如果吕世浩带着他的《大秦三部曲》穿越回秦朝,也许能改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