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字里行间的故事,这本书里读到的正是豪门大族由盛到衰的过程,封建社会制度的腐败,人生的百态,人性的真善恶。每一个人物都塑造的饱满而真实,都有属于自己的鲜明性格特征。
都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和再读的感受大抵相同,却又不尽相同。
初读时特别喜欢黛玉(可能主要占据黛玉宝玉视角),心情也是随着黛玉而此起彼伏,为她的结局感到惋惜。文中的她很悲观、多愁善感,心思细腻,小家子气。反而我会觉得她单纯且真实,真情实感,善良没有坏心眼。再读时对于黛玉,依然痴爱,但更觉得她最后的悲惨病逝与她来说更是一种解脱。有一种身体的疼痛不及心理上悲痛的既视感。
初读时有点厌恶宝钗,觉得她藏愚守拙太过圆滑。再读时开始认同理解宝钗,不是喜欢,是认同,她的处世方式与风范,不得不说更符合所有时代的规律。
黛玉更在意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关系。而宝钗更关注自己跟外部世界的关系。黛玉代表着理想主义,宝钗代表着现实主义,这样情感上的的转变我想过很多次也惋惜过很多次,后来我想这是不是就是成长。由理想主义蜕变的过程,是不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也会接受。
一直都觉得书中大多数人的生活及感情都是抛物线式的起伏降落。黛玉对于我来说她一直都是孤独的。这一次读完最大的感受到了宝玉的孤独。虽然蜜罐里长大,长辈疼爱,姐妹兄弟众多,人人前拥后簇。但从始至终都觉得他是孤独的,很少人懂他。也许站在宝玉视角,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吧。
书中很多人物都很喜欢:湘云的豪放、不拘小节;探春才情高、有能力;晴雯纯洁天真、向往平等;李执贤良温顺;邢岫烟聪慧贞静、安贫乐道、不卑不亢。紫娟聪慧勇敢、主仆情深……
随着豪门贵族的没落,人性更加的突显,贾母对于黛玉前疼爱后放弃,薛姨妈对于黛玉的虚情假意,王熙凤最后的万人厌…看似是红楼梦里的贾府,折射的实则是大的社会环境里的人生百态。
读书就像照镜子,我们看见的始终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