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身边很多同学都在计划考研,考研大军已在默默麇集,对于很多高考表现不如意的人而言,接下来的考研之路势必成为改变命运的第二条道路,并且将此举视为弥补折戟的遗憾。
我不想论证读研究生和直接就业的各自利弊,我只想表达关于当下继续选择应试教育是否值得,用又一次的应试行为去弥补当初的失败究竟又会收获多少?
读高中的时候,我们接触了最基本的数理化知识,平心而论。如果抛开应试教育的需要,我们的社会如果要向前发展,这些科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理性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从你开发一个产品,到你试图重新构架一个现代文明的世界,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核心所在。但是,我们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从众多的竞争者中选择必要的人才,社会的顶层设计师们采取了应试考核的方式来选拔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而我们为了适应这种规则,自然要接受这种挑战。设计师们的初衷是好的,假如你想成为一个建筑工程师,他们不会让你考服装设计相关的知识,也就是你为了达标,所学的东西必须是实用的,这是应试的终极目的,但事实上,随着参与考试的人群的扩大,我们在课本上开始刻意地去迎合规则,而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中国有很多所谓的高考工厂,譬如衡水中学,假如一张考卷是100分,考验我们的人就需要我们有100分的实力,但出于应试的需要。很多考生本末倒置,他们不断在应试中加重答题技巧、做题经验的比例,尽管分数很高,但实际能力却逐渐丧失,我觉得这不是一种进步。
我本人当初的高考成绩虽然并不理想,但我从未排斥我们的考试制度,我始终认为我们目前的应试制度实则是选拔人才最好的方式,至少当前是如此。进入大学以后,业已成年,对知识的不断探索固然很重要,但是个人能力的开发依然不能忽视,很多对世界的认识,对各种场合活动的应变处理能力都需要刻意地锻炼。大学应该是个自由的大学,但是如果选择了考研,那么就意味着这其中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需要再次陷入应试考试的状态中,我不知道这种现实条件下,出于应试的弊端付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究竟值不值。
但是也许这里有很好的两全其美的选择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应试正确的一部分,通过自己的不断校正和反省剔除那些应试的痼疾。比如说你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根据考研的类型题,在实际的操作实践中将题目变为很实用的东西,分析你所实践的东西是否能够创造价值,你可以选择试着开发一种软件,并且投入市场,观察它的效益,做到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才是本行业的核心要素,21世纪的人才若想脱颖而出必然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不管你是不是要继续留在学府深造,对知识不断追求探索的脚步一刻都不能停止。
只不过区别是,你的学习平台是在校园的实验室里,还是在实际操作的市场博弈中。
我们竞争的环境中,所有的用人单位都会选择高学历的名牌学府的毕业生,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讲,这是最为合理的方式,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这其中也不乏对高能低分人群的偏见,他们本应是具备竞争力,只是缺少一块敲门砖罢了。
今天不仅仅只有“读研”或者“工作”这一件事情;而今后的任何一段时间,也不会仅仅只有一个选择,一个结果。
人生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都是由我们自己努力决定的。日后的生活朝哪个方向走,充满了机缘巧合,和读研或工作好像没有必然联系。
可能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哪怕实现了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代表我们就能一直享有快乐和幸福。
但好在我们找到了一样东西,能够成为我们在遭遇痛苦的时候的避风港,让我们得到暂时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