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动画类型以外。
一部电视剧或是电影的完成,演员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一个优秀的演员能够力挽狂澜,挽救一个崩掉的故事于水火之中。
一个"鲜嫩"的演员也总是能够翻云覆雨,让一个优秀的剧本毁于一旦。
但是,就是有这样一部电影。
主演是一个从来没有演过戏的老艺人,其他的配角基本上也是一些普通的群众演员。
但是片子却获奖无数,还受到广泛的好评。
豆瓣评分高达9.1。
就是他了——
剃头匠
(请原谅我把海报换成了日版,因为国内版的海报实在是惨不忍睹。)
海报中的老人家就是片子的主人公。
老爷子不是演员出身,也没有演过话剧,没有做过演员。
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剃头匠。
他的真名叫做靖奎,片中叫做敬广才(他饰演的其实就是自己)。
敬大爷学过四书五经,学过武、练过戏、曾经也想过闯江湖。
可这些终究都不是他有天赋的行业。
在十二岁那年,敬大爷拜师学剃头,不久之后,剃头,刮脸,按摩,样样都精。
就这样,一干就是八十多年。
早些年,敬大爷凭着自己的本事也混出了不小的名气。
什么将军、司令、高官、富商,敬大爷都伺候过。
其中不乏梅兰芳、傅作义这种有名声的大人物。
故事发生的时候,敬大爷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仍然眼不花、手不抖,服务周到。
虽然昔日的那些大人物早已经驾鹤西去。
但敬大爷还是深得老主顾们的喜爱。
患了老年痴呆,看起来傻傻的米大爷,瘫痪在床,只能依靠别人照料的赵大爷,经营老牌爆肚儿门面的张大爷,都是敬大爷的老主顾。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几个老牌友。
一群人没事儿打打牌,聊聊人生,顺便在黑白电视看看模特走秀、电影之类的节目。
敬大爷的生活很有规律。
每天听着整点的老钟起床,戴上假牙,整理着装,梳好头发。
然后骑上三轮车奔赴当天的目的地。
哪一天应该做什么,敬大爷全都在日历上标的清清楚楚。
忙完之后和牌友们打打牌,然后回到家,放好假牙,整理好形象,梳理头发。
之后才会上床睡觉。
敬大爷有个长寿的秘诀:
不贪钱、不怕死、躺下就着。
所以,敬大爷如此重视自己的形象,不是因为怕死,而是因为他做好了随时迎接死亡的准备。
以他的话来说,人人都免不了入土的那一天,自己早就做好了准备。
他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一次骑三轮的路上,敬大爷突然感觉天旋地转,作为观众的我们都难免给他捏上一把汗。
而敬大爷似乎早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他只是缓慢的靠在了墙边,掏出一把梳子,平静的输了梳头。
用我们这代人的话来说:
头可断,发型不能乱。
这次终究是有惊无险。
但是也能看得出来,敬大爷过得如此精致,为的就是他自己说的那就话:
走,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
米大爷的离开,让敬大爷他们这帮同龄人充满了遗憾。
每次敬大爷去给米大爷剃头的时候,总是像一个大哥一样,和他说上几句知心话。
会劝他出去走走,劝他别为别人而活。
而米大爷也会嘿嘿的笑笑。
等到敬大爷再去给米大爷剃头的时候,米大爷已经去世四五天了。
胡子拉碴,屋子里都散发出了臭味。
更遗憾的是,米大爷去世之后,唯一留下的相片还是在他三四十岁的时候照的。
米大爷的儿子,只能抱着一张父亲三四十岁的照片发丧。
另外,敬大爷还有一个特殊的习惯。
那就是每晚临睡前都要把老钟表的分针往前拨上五分钟。
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敬大爷有分秒必争的进取精神,也不是因为岁数大了生出了什么奇怪的癖好。
而是因为老钟表年头太长,出了故障,每天都会慢上五分钟。
敬大爷也想过修好它。
可是只有钟表店的老板知道,这东西修不好,只能换。
可是也只有敬大爷才知道,有些东西终究是无法替代的。
就像钟表店墙上悬挂的又准又便宜的电子表,终究无法抹去老式钟表的曾经。
任凭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终究有些无法替代的东西。
爆肚张的儿子曾经建议父亲去新式的理发店转转,而爆肚张却死活不肯。
儿子劝他说,那些陈旧的老规矩,该改就得改。
爆肚张的回答,却让儿子哑口无言:
大街上山珍海味大饭店有的是,人家干嘛偏得吃咱的爆肚儿来啊?
就算爆肚张的儿子一时间语塞,可终究还是没办法明白父亲不去理发店的原因。
瘫痪的赵大爷,被有钱的儿子接走,住到了豪华的市区楼房。
儿子给他找了数不清的理发师,可赵大爷终究不肯,甚至不惜用头撞墙来反抗。
儿子东打听西打听才找来了敬大爷。
见到敬大爷的赵老头一下就老实了。
握着敬大爷的手,死活也不肯撒开。
在敬大爷的剃头刀之下,躁动的赵老头也变得异常安静。
敬大爷完成工作,赵老头的儿子送他回家直接掏了整张的一百块给敬大爷。
敬大爷无动于衷,他又掏出了一张一百块。
敬大爷一句话没说,推开门下了车。
老赵的儿子就算是终其一生可能也想不明白敬老爷子为什么不收那两百块钱。
就像爆肚张的儿子如何也想不明白父亲剃头只认敬大爷一样。
之后过了没两天,赵老头就去世了。
想来,赵老头可能知道自己大去之期不远。
而不惜狂暴的折腾,所期盼的,就是敬大爷能来给他剃最后一次头。
无比了解老主顾的敬大爷也深知这一点。
所以他没有收下那两百块钱,甚至都没有像往常一样强调自己只收五块钱。
敬大爷平时收下的不是钱,而是和老主顾的那份情谊。
他不收钱,为的也是送给将要远去的老主顾一份情谊。
而那份看似高额的回报,恰恰是对这份情谊的侮辱。
其实,当敬大爷在路上望着车窗外林立的高楼,拥堵的车流时。
以及在电话亭旁边见到卿卿我我的年轻男女时。
他就已然意识到——
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过去了。
就像他接连去世的老主顾们,还有路边客人渐少的"板寸王"摊位一样。
即便如此,敬大爷还是每天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来往于老主顾之间。
他所保有的,不仅仅是传统剃头的这门手艺,还有一个特有时代不可磨灭的记忆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