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这个理念最早出现于西周,当时是以祭祀的方式来表达对祖辈的尊重,再有就是把延续香火传宗接代也归类为孝,但是对于“孝”解释最早的当属孟子,他是最早提出“无后则不孝”,而到了现代社会,对于孝道的解释,就是子女要感恩父母对自己的抚养之恩,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当今社会是把尊老作为一个人有多孝顺的定义,若一个人做出对长辈不孝的事情,那么即使你位高权重,富甲一方,但你的名声会和你的财富或地位成反比,没有人会瞧得起你。孝道不仅只体现在对长辈宗亲,跟高层面是尽孝尽忠,既要尽孝父母,又要尽忠祖国。
可是,当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和文化在古代东渡人(多数为古代中国人)传入日本后,没想到不仅没起多大作用,而且还有悖常理的恶性发展,在中国古代闹饥荒的时候,更多人是饿死儿女也不能抛弃父母,因为子女可以再生,父母只有一个,但是在日本古代闹饥荒的时候,却是宁可抛弃父母,也不饿死子女。荒灾发展到恶劣时,日本的子女会让年迈的父母见自己最后一面,之后将年迈父母在黑夜送到很远的深山老林,结果就是生还为零活活饿死,日本人使用这种极违背孝道的到方式,在危难时刻毫无人性的放弃父母,难道仅仅是为了节约口粮给子女吗?
空口无凭,在日本信州楢山有一本世代流传的古书《楢山志》,就详细的记载了当时一段拷问人性的事情,还被日本知名导演今村昌平拍成电影(参拜楢山神),楢读:you。主要表达的内容就是在古代日本楢山经常因粮食短缺闹饥荒,人们认为这是此地山神作怪,所以这里的人就想了一个保命计策,只要谁家的老人年纪到了没有劳动能力的时候(男人70岁,女人60岁),就必须被子女送到深山老林中等死,一来是可节约口粮给后人,再就是给山神当供奉,祈求饥荒早点消除。
影片中上演一位69岁的阿婆,得知自己即将到来70岁就要被抛弃到楢山深林,在此之前她忙于能为大儿子续弦之事煞费苦心,最终在即将70岁前终于给大儿子娶上媳妇,了此最大的心愿后,最终被大儿子悲愤不舍的送到楢山深林,静静等待死亡。人性最无奈不过与此,虽然这种有违人性的做法在最原始的社会可能不稀罕,但是当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提倡孝道,没有在出现。
但封建社会的日本,也是或多或少受过封建中国时期儒家文化洗礼的,为何还保留这种非人道的风俗?其实还是归根于日本的索取方式,虽然两国来往使者,但日本是有针对的学习,他们只拿走如何富国强兵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但是对于中国的孝道以及治国制度等方面,他们是没怎样学习,导致日本国内的很多原始习俗,没有被改变。
再有就是日本为了达到强国的目的是急功近利的,只想着如何保全实力的条件下无私索取中国,所以灾难来临,封建社会的日本是想着若老年人保留下来,那无疑成为一个毫无战斗力和劳动力的国家,这样一来何谈富国强兵,倘若放弃老人,保留年轻力量,那么损失会降到最少,也一点不耽误富国强兵,革命火种依然延续。所以日本当时在这一问题上的抉择无疑选择后者,但跟中国放弃父母宗辈无疑是放弃国家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