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有朋友问我,你说学习学习,一直学个四五十年有什么用吗?我一时语塞,而后心中升起些许悲凉。并不是我赞同,而是突然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从何处回答,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隔着层厚障壁,大概就是这样了吧。不可否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连饭都吃不饱,何谈学问?是的,穷学生,穷书生,或许像18,19世纪的大师们,时代原因他们的经济并不富足,但仍孜孜不倦,到处奔走呼号。而在今天,知识作为生产力发挥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作用,若是说有个兴趣并不断为之努力,尚不能填饱肚子,是件很难令人信服的事情。其实之前的我也从未意识到读书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直到步入大学。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上一上大学,不管是在校生还是在线教育,或听一场讲座。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有很多像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免费的学习资源,相关书目也可以很轻松搞到,除了自学能力,好像只剩下确定目标并努力了。然而又谈何容易,时代的发展快速淘汰掉了简单重复的工作,在中国,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才用了短短十年。就像房间的另一面,他们却被隔绝着,被生活的快节奏被迫推动着,从来未曾好好思考过这一生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往往有些人为了活下去都已经竭尽全力,更没有资格停下脚步。眼前满满的都是是油盐酱醋茶和飞速飞涨的物价,他们被这一种无形的压力所禁锢,从根本上封闭了自己也封闭了世界。但,生活的苦难并非仅仅如此。早知道是这样被动的,为何当初不多了解一点,以至现在看来,当初竟是如此的荒唐至极。
话说回来,读些书,就算是做同一份工作,相信也会有不同的心境。就像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读书示小妹十八岁生日书》中所写,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什么都不眼红,眼红读书。大部分的我们都不过是普通人,虽然干不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至少可以选择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在纷繁的人世间,在某一刻,能浮生偷得半日闲,在文字的浸润下找到一处心灵的桃花源。
早年胡适先生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不断强调的便是:不要抛弃学问。而毕业以后,很多人都面临着堕落的危险。很多人,早在青年时就死掉了,而后苟延残喘于世。
教育是存在不公平的,但我相信在未来,这种差距会不断减小,因为我们的善良是相同的。一个人,远远不是能用好人和坏人来区分的,也不是一个个标签可以界定的。我们有九年义务教育,教育的改革也不断向普及大学迈进。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上一上大学,不为别的,因为,再怎么强调学术环境带给一个人的改变都不为过,因为,你能看得见更多值得努力的东西。从古至今,人类正慢慢在由一个个小部落连接成一个大的命运共同体,每种生活方式都没有原罪,但当你归于安逸而停滞不前时,世界便会抛弃你。很喜欢那句话: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始终在和自己的肤浅做斗争,让自己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当读到很多大学生们因与父母意见相左而断绝关系甚至横刀相向时,我想说,当你设身处地学会换位思考,经历他们所经历的事时,一切便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存在即合理,对于父母,原谅他们的不合时宜便是最大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