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程,之前在得到上看了五六十节课是有的(笔记有40多节),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懒)就断掉了,彻底说明学习的速度是多么的重要,一天一节课太需要耐力了,因为收获和反馈真的很慢。因为刚好参加一个读书会的原因,就开始重新阅读咯,而且践行了一下快速阅读,用了一个下午(8个番茄闹钟3.3个小时),快速翻完了整本书,不求甚解一目十行、边看边画线标注,感觉大脑像是打了鸡血,好多个兴奋点同时被激活了。
完成了一遍快速阅读,现在开始算是第二遍了,通过RIA的方式进行再次阅读,这里最大的难点恐怕还是在A上面,因为我速读的时候其实有在不断跟经验去联系,但是好难,理论篇章比较多一些。
算是开始前的落实吧,接下来争取每天晚上至少整理一篇出来(一共十篇),Let's do it!
第一章 稀缺 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1. 经济学关注的是什么?
1.1 复述内容
首先,现实生活中经济规律是无处不在。薛老师举的例子是战俘营,战俘营中虽然整体物资贫乏且基本固定,但是通过交易,通过相互交换手上的物资,一样能够提升人的幸福感,一样有市场经济的各种要素。薛老师借着这个例子向我们说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交易自然就会衍生各种服务,会产生货币、价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经济泡沫等等。
其次,经济学是关注效率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效率,更多的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考量。人与人接触都希望得到公正,无论是工作、投资还是日常生活,我们都在追求公平公正,那么什么是公正?个人的公正其实很难平衡,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付出了都应该得到理所当然的结果,这样就会产生冲突。薛老师指出,如何评判?应该要考虑整体社会发展效率为重点考量,做出合适的激励指引,鼓励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以一家企业为例,企业中每个员工都觉得自己的工作最辛苦、贡献最大,而管理层在每年确定年终奖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公平公正的原则。销售导向的企业,对销售部门做考核的时候比较容易,就是业绩导向,但是对内勤运营人员做考核的时候,其考核原则就显得特别的有技巧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这个经济学理念了,公正公平的背后是企业整体效率的考量,符合公司业绩要求、企业文化导向的员工应该得到激励,你鼓励什么,员工就会给你什么。
第三,靠谱的经济学家要能够看到哪些看不见的东西,要有足够的想象力想象到一个事件带来的各种影响。因为很多事情,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样好,比如很多政策法规初衷是好的,但是其结果不但无法达成政策制定者的美好愿望,反而会带来相反的破坏性结果。
1.2理解践行
最近有个热门的事情,某部门出于男女平等、照顾女性求职者的美好愿望,要求企业在面试女员工的时候不许询问应聘者的怀孕信息。就拿这个事情来说,该部门的负责人一定是没有经济学概念的人。他无法想象到这样的条例出来,企业要如何执行?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所希望的这样?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的条例法规一出来,可能会有这样的结果:
- 难以执行,面试的时候如果问了,是不是要被面试人员给投诉控告了?那么就需要现场录音等等证明
- 如果真的证明了,如何惩罚?无论如何惩罚,都只会让企业恐惧面试女性求职者
- 不贴切实际,是不是不问就不知道女性是否怀孕?已经有很多网友出了一些歪招了哈哈
无论怎样,这样的条例法规只会增加的企业招聘女性员工的成本,让女性求职者更难找工作,完全是一件事与愿违的事情。而经济学家研究的,就是这样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关心的是事与愿违的现象。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首先要意识到了解和学习经济学的重要性,在做个人决策、企业决策的时候要注重效率考量,也要学会用经济学工具来思考,学会看到看不见的方面。
2. 人性是理性和自私的吗?
2.1复述内容
人看起来很理性,但是总是有感性的时候,会做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而也有一种说法是人是自私的,哪怕是在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也是经过计算的。经济学家阿尔钦在文章《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里面的观点认为,每个人追求的不是最优,而是存活。阿尔钦认为,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如何活下来?需要什么条件?这个与理性与否毫无关系。
著名的亚当·斯密也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观,包括了三个论断:
- 人是自私的,哪些不自私的人、自暴自弃的人,得不到社会的尊重
- 人也是有同情心的,也会为别人设身处地的去考虑
- 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减弱的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同情心非常有限,而人又时刻需要帮助,这时候就需要市场来支持了,我们的生活消费是由供应者出于利己的需求而得到满足的。人是有两面性的,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这是市场经济的监视基础。
单依靠我们自己,我们在使用的很多产品比如铅笔,是无法实现的,制造铅笔所需要的工艺、资源素材等等,都需要依靠世界各地的人们精细的分工合作才能实现。这种分工合作自发自启,每个人基于利己的需求而完成,这就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
市场的力量没有强制,只需要各自基于利己就可以完成伟大的商业,而世界银行的扶贫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却总是难见成效,原因在于:
- 缺乏反馈机制,市场是很好的反馈机制(后面就知道价格是反馈的重要指标)
- 所托非人,负责行善的人用的不是自己的钱
- 养懒汉效应
2.2理解实践
阿尔钦换了个角度使得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更加稳定和可靠,从不确定中找到了确定性。
2.2.1 朋友圈的求捐助是否违背了经济学规律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朋友圈经常看到的求捐助,据说这样的捐助款还非常庞大,而捐助对象可能根本就没有认识。这个看起来好像有违背「人的同情心会根据距离远近而急速衰减」这个规律,但事实上,是微信朋友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的朋友转发的去捐助,那么我还是要捐助一下的,这也是网络的力量吧。网速让人的距离拉得更近了,那么5G时代,网友之间是不是会显得更加的亲密。
这么说来,在线借钱是不是也会容易一些?在线乞讨?
2.2.2 商业如何实现有效慈善行为
把钱直接拿给被捐助的人,确保市场行为的每个链条都没有受到影响,这里包括:
- 是直接拿钱而不是物品,这样被捐助人可以自由选择更好的物品
- 钱是由被捐助人自主使用的,能够确保使用的效率最高
- 把钱给了被捐助人,也要被捐助人付出点什么,比如低酬劳的劳动,避免养懒汉
3. 选择的标准
3.1 复述内容
经济学是建立在基本事实之上的,而稀缺是最重要的基本事实之一。稀缺的含义非常广泛,比如时间稀缺、物质资源稀缺、精神稀缺等等。稀缺是永远存在的,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想要的东西总是有人也想要,而人的欲望不但多种多样而且毫无止境。人的需求也是无穷无尽的,一方面人自己也会因为欲望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段创造新的需求。
承认了稀缺永恒存在这个大前提,那么「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这几个一体的概念就很好理解了。资源有限,如何使用资源是必须要做出的选择,而选择了A用途就对其他用途产生了区别对待,就产生了对其他用途的歧视。(或者说我们选择了把钱花在某工人身上,就产生了对其他工人的歧视)。稀缺必然导致歧视,而为了避免歧视反而会带来逆向歧视,所以歧视并不重要,如何更好的歧视才是重要的。
歧视源于个人偏好和信息不对称,因此歧视一定会带来相应的代价付出,而付出的代价越大,歧视被修复的积极性、可能性就越大。
歧视并不一定都是好的,歧视行为是有效率考量的,比如闽南人的内部规则是排外的,这成为生意信用的一种保障。这个时候歧视是非常有建设性的。而一味的反对歧视是会酿成恶果的,比如美国规定银行不许歧视弱势群体,应该一律发放贷款,于是坏账率增加,次贷危机就出来了。
3.2 理解实践
我们推动项目的时候,当时间非常紧张、项目团队人员相互不了解、缺乏信任的时候,采用一种比较暴力的歧视,以确保足够的 效率实现项目目标,这种时候歧视是有意义的。这里面的其实有两种:
- 对人的歧视,因为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并不了解,没有信任感
- 对想法的歧视,为了快速推进,每个人的想法可能并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讨论可能需要终值因为时间稀缺
- 对方案的歧视,有时就无法顾及比较长远的实现方案了
- 对信息不对称的歧视,为了快速推进,就无法让所有人都接触到所有的信息,或许某个环节的人就只能知道他所需要知道的必要信息
这都是一种在强烈稀缺之下的、为了更有效率的推进项目,而不得不采用的歧视做法,这个时候的歧视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做法一定会带来相应的代价,团队的凝聚力涣散、大家对项目的未来不了解等等,这样的后果代价必须由后期一点点来修复。
今天差不多就写这些,问题很多很大:
- 写的时间太长了,看着一章节可能只花了1个番茄25分钟的时间,写用了1.5小时
- 复述和应用写的不是太好,没有真的很实用啊这个
- 输出的结构化不足、可视化不足,也很不生动,是我自己可能都不愿意看下去
- 从以把别人教会的角度来说,应该效果很差
先这样吧,做然后发现问题,然后务必优化自己的行为以改正问题。
2019年2月24日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