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个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具备了人生的通透的智慧。
比如朋友的婆婆。
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处处不甘于人后。在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由于复杂的家庭背景,受了许多委屈,更谈不上接受良好的教育。眼界既然狭窄,心气又高,常常郁郁寡欢。及至改革开放以后,周边的人们纷纷努力致富,她因为能力受限,家境与旁人亦有差距。既不能气平,便常常形之与外。与丈夫吵,与孩子吵,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争执。
及至暮年,一身病痛,因为脑梗落下的偏瘫,更是被迫寓于室内。好在家人待她并无半分嫌弃。以前年轻的时候因为争执甚至拳脚相加的丈夫,变成老伴以后性情反而温和,尽心尽力照顾她,孩子们虽然各自有了家室,也都轮流抽时间过来陪她,帮忙料理家务。
病痛虽是不幸,而亲情之温暖,在此刻犹能彰显慰籍的力量。
而老人似乎并没有因此感动。一如既往的,郁郁不得其欢。朋友和家人常常劝慰老人,往往适得其反。从一开始的和风细雨,到最后老人的痛诉家史,溯根追源,陈谷子烂芝麻的繁琐小事,老人说起来总是咬牙切齿,捶胸顿足。
一个人的心中如果装了有如此之多的怨恨,难怪不快乐。即便是家人待之再好,很难说她能够从中感受到幸福。背负着一个巨大的盛满怨恨的包袱的人在艰难行进的过程中,怎么还会有闲暇能够看见路旁的鲜花,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我常常以为,老人们一定会比年轻人具备更多的人生智慧。毕竟,活了大半辈子,经历过无数次风雨的洗礼,也见识了无数次雨后的彩虹,他的感触,由此而来的领悟,叠加在一起,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所以日常生活中,我愿意花时间听老人们说他们以前的事情。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许多老人,并没有随着年龄的俱增,变得更加睿智而成熟,反而因为年轻时没有得到过的相对公正公平的待遇,或者诸多其他的遗憾,念念不忘,时日一长,便变成了一颗颗沙砾,一根根长针,既伤自己,又伤旁人。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会忽略眼前的阳光,而余生只剩下疼痛和凄风冷雨️。
天底下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可是阳光也从不吝啬的会照进每一个角落。既然如此,何不在无法躲避的风雨中暗暗积攒力量,静候彩虹?及至春暖花开,感念于当下的美好,分享人生的喜悦,这才是面对生活最好的姿态。
我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站在高高的平台上,让众人聆听自己的发言。可是我们一定有机会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决定自己的人生。
学会放下,放下那些曾经对自己的疼痛,伤害,种种不愉快的记忆。放下并不等于刻意遗忘,而只需要学会对它们付诸风轻云淡的一笑而过。放下,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在未来并不漫长的旅途中收获喜悦,幸福,快乐,并因此而感恩遇见,让我们的人生从贫瘠走向丰饶,由苦涩中品尝到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