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放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还没打开,封面一段关于人生境界的摘录令人深思,看书之前先做个大概的解读吧。
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在做事的时候,能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是什么事,这种理解与自我意识使他感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人生各种活动带来的人生意义称为“人生境界”
第一层为“自然境界”,按照他的本能和社会的习俗而生活,做事缺乏自觉性,或者并不真正意识到它的意义,所以他所做的事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意义。《精进》里面称为零度格局,目标是没有目标,或追随大众潮流。主要眼界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戚的观点。口号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在工业与商业时代表现为“消费主义”,没有坚定的信念,容易被他人说服,这种人看到的是盲目的幻想和噪声。
第二层是“功利境界”,讲求实际利害。不管是精致还是粗放的利己主义,目标都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眼界放在与利益相关的各种知识技能,信念是“丛林法则”,相信人皆逐利,并且能力越大获得的利益越多。他所做的一切事,对他来说都是“有用”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做有“义”的事情,但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好处,这种人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
第三层,“道德境界”,他懂得世上并不只有自己,还有一个社会,社会是一个整体,而自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着这样的理念,他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好处,笃信“正其义,不谋其利”。在《精进》中描述此层被描述为“理念人(看天地)”看天地的人用毕生追求、捍卫真理,对某个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研究,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观点,这种人看到的是世界深处的美和真。
第四层,“天地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这里的大全并没有做多余解释,只留给人无限遐想,到达这种境界,似是道家所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我本人更倾向于《精进》中的第四层,与冯友兰所说的第三层有重叠,“至善之人(看众生),以人类福祉为最高目标,至善之人对他人有很强的同情心,对社会和历史也有很深的洞察与见解,信念是对整个社会负责,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
王者荣耀里面有句台词:“你是个好人,可惜最好的都是死人。”人生在世,都被一具躯体所困,也就没有完美可言,所以想要达到最高境界,只有摆脱肉体的束缚。道家最崇尚无为,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有趣如白居易所言“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你看连老子这么消极的人,活着也会想要去做点什么,这总让我想起圣人孔子,在无情的世界里,“知其不可而为之”。
另外说点题外话,看完《学习之道》,觉得学习也有这么四个境界。第一层,一般是被动学习,学校安排什么课就学什么,课也听作业也做,但是并不深究竟其中有什么意义。第二层,会主动学习,会分析思考其中的意义,试图弄懂知识的前因后果,彻底理解知识。第三层,理解知识之后会尝试输出,在实践中巩固知识。第四层,已经掌握知识,不需要再学,可以在所需要的领域运用自如,从而使知识产生价值。
我相信道理一通百通,我们要做的是在这趟不算太长的人生旅途中,一步一步,走上人生的四层楼,最终成为一个“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