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循着古老中国的脚步而来,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陆羽走遍祖国山川,铸成一本《茶经》,茶文化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生长在大别山区,群山环绕,自然少不了茶叶树,也少不了名茶。在家乡,这里有享誉全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对茶的了解虽不多,但总记得清明雨下时的采茶、制茶及那清新扑鼻的茶香。
采茶
清明时节,总不免俗套的要下两场雨以应证那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而这雨前却是最佳的采茶时期。在家乡,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山岭,虽没有岭南天赐的酸性土壤,但鸟瞰下的也是一片生机的茶树。
清明前,人们拿着竹条编成的小筐,走在山间小路上去采茶。站在一棵茶树下,伸出手,那手,是经历了岁月洗礼的手,上面满布皱皱的纹路。拇指与食指稍并拢,触及毛尖根部的时候用力一掐,便摘了下来。细看那毛尖,如雀舌一般,那绿色鲜艳欲滴,再闻那气味,沁人心脾……
制茶
在家乡,制茶的方法虽说不巧妙、繁复,但那平常的手法却总能制作出让人唇齿留香、回味甘甜的茶。
采回来的茶叶,从筐里倒出来摊开放在一个面积较大的地方,让它们接受空气的沁透。然后将土灶烧好,待到锅烧热了,将茶叶倒入锅中,反复翻腾,新鲜的茶叶在热与肢体的碰触中生出曼妙的舞姿。当茶叶被烘焙的褪去水分再从锅里拿出来,用手将茶叶揉成团状,挤去剩余的少量水分,静置几分钟……接着,将锅烧热,加入小火,继续让茶叶在锅里翻滚,等到时间成熟,那颜色鲜艳的绿芽慢慢的变成更加小巧、干脆的芽。此时,爱茶之人待到那茶失了温度,装到密封的袋子里,将其放在冰箱里,待到再开封,一股清香扑面而来,那冲泡后的色泽也愈加鲜艳。
品茶
自古爱茶之人不在少数,古语有云:“不茶不饭”,虽然不曾饮过许多茶,但对于这句话确感受颇深。父亲是个爱喝茶之人,谈不上喝过许多地方的茶,但对喝茶却情有独钟。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喝茶,虽没有古人那种静坐、煮茶、品茗的闲情,却将“不茶不饭”演绎的淋漓尽致,必须喝过茶再吃饭。
苏轼有诗云“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茶,可解酒、可解渴,可见茶的地位并不低。茶文化在中华民族也是源远流长的。在电视剧《琅琊榜》中,不时会有君臣、父子、兄弟对坐煮茶。取山泉水、茶叶放入小壶里,在火上煮沸,用木勺舀起倒进茶具中,双手端起茶,当唇齿与杯沿接触的一刹那,吸入嘴中的是茶水,留在舌尖的是挥之不去的茶香。进入现代,喝茶没有那么繁琐,取一透明玻璃杯,放入毛尖,倒入开水,尽情看茶叶在杯中起舞,宛若东方美人。味道虽不及古人的香茗,却也是甘甜。
林间携客更烹茶,寻一处屋舍,四面竹树环绕,携三两好友捧一杯香茗,细细品味人生,从茶中寻一处世外桃源,远离城市的喧嚣,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