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安东尼 韦斯顿
这本书很薄,主要以理论方面,在讲如何“科学论证”这一件事。
论证的规则
作者从简要论证的基本规则到类比论证,因果论证演绎论证等讲了45个小规则,本文不一一列出,仅写出其中印象较深,可以实际应用的部分。
规则5 给出实际的理由,不能只有过激的言论
很多时候我们在见到一些辩论或者争论的情景下,双方可能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言论力图全面压制对方,但这是不可取的。
这也告诉我们,文章也好,说话也好,都要有point,而不是用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这样的陈词滥调并不能作为你的观点支撑。
规则6 措辞前后一致
论证一个主题或一条线索的时候,在多个步骤间的措辞要精挑细选,每一步都用同样的词语来进行。使用同一表述可以使层层递进关系更为明显。
这点确实我们很少能做到这样,在说话或者写文章的过程中总是想要用更多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同样的东西,觉得这样才不会过于单调。但论证的过程不一样,需要保持一致性。可以来看看书中的例子:
“当你了解其他文化时,你开始意识到人类风俗的多样性。这种对社会习俗多样性的全新理解或许会使你开始欣赏其他生活方式。因此,研究人类学很可能使你变得更加宽容。”
另外一种表达“当你了解其他文化时,你开始意识到人类风俗的多样性。当你开始意识到人类风俗的多样性时,你很可能变得更加宽容。因此,当你了解其他文化时,你很可能变得更加宽容。”
虽然读上去后面一种表达略显单调,甚至觉得这样的句子不够精彩,但是表达的内容却是很准确,也是易懂的。作者也认为我们应该采用第二种表述方式。
规则9 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许至关重要
你或许向别人吹嘘过我是三分球王子,但我只想问你,给你10个球你能中几个三分?在讲到一些事实我们有意隐藏了一些概率问题,因此要评估那些用生动例子的论证是否可信,我们需要知道,比如“命中率”,或者某一个事件的发生概率。
规则10 慎重对待统计数字
在其他情况下,数字提供的证据也可能是不完整的。例如,规则9告诉我们,了解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许至关重要。相应地,当论证中出现概率或百分比时,相关的背景信息通常必须包括例子的数量。
比如你说某高中今年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数量翻了一番,看上去挺不错,但如果这个学校去年是1位考上重点大学,今年是2位,那这个成绩并没有多突出。
规则11 要考虑反例证
大学时候在学生会共用的办公室里听过辩论队们在开题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训练方式。要想出自己反方所能想到的所有攻击点,再一一考虑如何反击。
我们要有目的有系统的寻找反例证,这能促使我们更加细致,更加复杂全面地进行思考。
规则12 类比中的例证必须在本质上相似
类比论证的第一个前提是提出一个与用于类比的例证有关的命题。 类比论证的第二个前提是断定第一个前提中的例证与论证本身所讨论的这个例证类似。
爱看《奇葩说》的小伙伴应该对颜如晶宝宝经常用食物来作类比印象深刻,但有时我们尤其要警惕这些类比,抓住两个事物间本质上的不同来击破对方的观点。
像最近住院,有人也经常把我们的身体比作汽车,说是入厂检修。身体哪个器官坏了,就像汽车哪个零件坏了,换上新的就好了。其实这个类比也不是很准确,虽然人体和汽车一样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汽车定期要进行保养维修,甚至更换零部件,但身体更换器官的几率是很低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个类比里面有一部分是成功的,至少我们定期进行一些体检也是类似的道理。
规则15 寻找公正的信息来源
我们要寻找的消息来源应该是这样的,它的论证具有建设性意义,它会负责任地承认另一方的论证和证据,并一一应对。最起码,你要核实你从一个可能有偏见的信息来源引用的任何事实性论述。好的论证会列出它们的信息来源(规则13);把它们查找出来。确保你对证据的引用是正确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并进一步查找可能有用的信息。
规则17 慎用网络
由于你看到的搜索引擎上的东西只是利益集团想要你看到的内容,而不是你真正需要的内容,所以你必须学会对一些东西进行甄别。
如果你真的需要了解一些东西,你就应该在普通的网络搜索之外做更深入的调查。通常,你必须更加努力、更加仔细地去阅读和思考,这样才能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如果你在为某节课的研究课题做准备,那么你的老师应该能够指导你找到合适的网络资源。在校大学生们可以好好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通常图书馆的数据库是很强大的!
规则19一种关联可能有多种解释
1、有些关联或许只是巧合。例如,全球气候变暖与猪肉价格上涨看上去有某种关联。全球气候和猪肉价格都呈现上升趋势,但这里不存在因果联系。
2、即便确实存在联系,仅凭关联本身无法证明这种因果联系的方向。如果A与B有关联,那么A导致B——但也可能是B导致A。就如我们说多看书会让人聪明,但会不会是因为聪明的人才会多看书?
3、其他一些原因可能潜藏在关联双方的背后,并可以做出解释。A或许与B有关联,但并非导致B,或B导致A,而可能是其他什么东西——比如C——同时导致了A和B。
最后,起作用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或者是复杂的,它们可能同时朝不同的方向运动。
规则23 演绎论证中的否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否定式”:否定q,所以否定p)。
如果p,那么q。
非q。
因此,非p。
这里,“非q”只是代表对q的否定,也就是说,“q不正确”。“非p”也是这个意思。
规则23演绎论证中的假言三段论
如果p,那么q。
如果q,那么r。
因此,如果p,那么r。
只要每个前提具备“如果p,那么q”的形式,并且每个前提的q(叫做“后件”)成为下一个前提的p(“前件”),那么无论有多少个前提,假言三段论在逻辑上都是正确的。
规则25 演绎推理中的选言三段论
“选言三段论”。 p或者q。 非P。 因此,q。
规则26 演绎推理中的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 p或者q。 如果p,那么r。 如果q,那么s。 因此,r或者s。
规则27 归谬法
归谬法,也就是“归于荒谬”。归谬法论证(有时被称为“间接证明”)的原理是,假定情况与此相反,从这个假定中推导出谬论:一个与原命题矛盾的,或者愚蠢的结果。这种论证意味着,除了接受原结论之外,你别无选择。
为了证明:p。 假定情况与此相反:非p。 论证在这种假定情况下,结论只能是:q。 证明q是错误的(与原命题矛盾,“荒谬”,道德上或实践中不可接受……)。 结论:最终看来,p必定是正确的。
一些常见的谬误
诉诸无知:主张某个命题是正确的,只是因为没有人证明它是错误的。
肯定后件(:指下面这种错误的演绎推理形式: 如果p,那么q。 q。 因此,p。例子:当路面结冰时,邮件来得晚。 邮件来晚了。 因此,路面结冰了。
否定前件:指下面这种错误的演绎推理形式: 如果p,那么q。 非P。 因此,非q。例子:当路面结冰时,邮件来得晚。 路面没有结冰。 因此,邮件没有来晚。
稻草人谬误:讽刺对立观点,把任何人都很可能相信的东西夸大。
最后: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关于论证理论的书,从简易论证到演绎论证再到因果论证,从你口头到写议论文的相关论证技巧。最后还附上论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谬误,可以作为碎片化时间当做这方面的知识补充来阅读,缺点是可能深度不够。
handsome
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