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一句出自英国诗人西格里夫,也被编者用作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书名。余光中向来被誉为“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的大家,而诗和散文又是极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在这些散文里我读到了那些遗失的岁月、不改的人。
隔着几层书页的距离,作者真实得似乎就活在你我身边。在《我的四个假想敌》中,余光中以幽默的口吻诉说着自己暗中防备未来女婿出现的故事。四个女儿在父母的目光下,从牙牙学语的稚龄长到娉娉袅袅的芳华,最后要跟一个父母眼里的陌生人离去,并组成新的家庭。
余光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父亲,在女儿们小的时候为她们遮风挡雨,当女儿长大了,他一向成熟稳重的外表下却幼稚地挑剔那些年轻小伙子。感触最深的是,朋友问他对女婿的学识要求,余光中笑答:“学什么都可以。也不一定要是学者,学者往往不是好女婿,更不是好丈夫。只有一点:中文必须精通。中文不通,将祸延吾孙!”这令人无从反驳又啼笑皆非的回答里,暗藏着所有父亲对女儿能被悉心照顾宠爱的希冀,又体现着余光中的真性情。
除了爱女儿,还有爱妻子。譬如写自己年轻时得娶此妻的幸运与得意,又写成名后妻子陪伴自己四处开会、讲学,也写鬓发斑白时依然携手同行的满足、“百年之后,归于其穴”的诺言。可以看到,散落的文字间满是余光中对这世界的爱意,爱家人、爱家乡、也爱祖国。
不谈流传度极广的诗歌《乡愁》,他的文章无论主题是否有关于乡愁,你都能在一些一笔带过的不经意处,捕捉到一缕温暖又怅惘的愁思。《望乡的牧神》里,余光中旅居美国讲学,文章里处处讲生活的单调、自己作为主人公的无趣。却在接受学生邀请做客学生家乡时,为金灿的麦田、高远的天空、晶蓝的湖泊点缀的广阔平原极尽笔墨渲染,在嗅到那醇厚的豆粟香时,回忆起“高粱肥,大豆香”的调子,然后控制不住的想念铺天盖地涌来。
余光中笔下的故乡不仅仅有空间上的距离,更无力挽回的是时间上的隔阂。《听听那冷雨》主要写的是各个季节、各个地方的雨落,那些举重若轻的文字更觉情意绵绵。他赞美“杏花春雨江南”,是思念这片土地上古老的美丽;他歌颂细雨落在台北不知名小巷子里的青瓦屋檐,是追忆早被拆迁、时代发展抛在身后的当年。
站在原来的地方,却再不见原来的人和物,这“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惘然在余光中的笔尖织成一张薄薄的网,轻易就能网住过路人的伤怀。
在这本书里,作者写自己从青年到老年的经历,亦有遥远童年的记忆。他面临着思考着和我一样的问题,看他做出选择,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长辈隔着岁月与我对话,在风轻云淡的睿智笑容里大方展示自己的得失,且为我遥指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