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设计团队的用研/交互,也许你也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老板说:去做份竞品分析,摸摸竞品的动态和方向,你两眼一黑,因为连竞品的历史包都找不到了。
老板说:去做份竞品分析,我们要做一个史无前例的NB***功能,你费劲做了报告,却没有实际价值。
老板说:去做份竞品分析,我们要改版,你出了一份非常详实的报告,老板却没耐心听你讲完。
我的教训是:不要等老板说“去做份竞品分析”,而是搞清楚竞品分析的作用,抓住契机主动去做,一旦等老板指派,就已经输了。其次要有意建设竞品分析的工作模块,工作分两类:(1)快速追踪动态,以知己知彼;(2)深度分析竞品,得他山之石。
动态追踪
追踪竞争对手的动态,一直都是商业场景中的重要行为,因为那些重量级对手,是可以影响整个消费者群体的感受。如联合利华和保洁,会追踪对手的季度营销策略,如果对方在某个品类上大力搞促销,另一方会选择加强广告宣传。如沃尔玛推出了“两日达送货服务”,亚马逊马上做出应对,对“prime”服务打折。
对于互联网产品也同样,重量级选手的动态,前沿的技术、理念会很快的传递到用户那里,进而影响用户的感受。如:百度地图宣布免费,那么付费在用户心理马上变成了高成本行为,所以高德地图紧随其后宣布免费。所以追踪动态有助于保持体验团队的敏锐度。
【方法】
关注直接竞品的动态,摸索出竞品的发版时间规律,定期体验
在google play上,参与app的bate测试,关注bate包后续是否转正,如果没转正则说明有坑,慎踩。
关注间接竞品、上下游关联产品的动态,因为跨界竞争的案例太多了,订阅跨界产品的微信号、贴吧、论坛、ins、Twitter、油管。
了解行业动态,新闻媒体如网易、腾讯、新浪,36Kr,虎嗅,199IT的行业报告,IT橘子。上第三方的资讯公司官网,如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比达、艾媒、中关村在线旗下的调研中心ZDC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此外我比较喜欢的两个渠道:在微信中以关键字搜索文章,比如百度4K地图这个新功能,使用google的新闻订阅服务,设置关键字及时获取相关新闻资讯。
【输出】
根据竞品频率发布周报、月报甚至季报
定期组织团队内分享,以拓展设计团队的眼界、找到对产品的启发点和借鉴点
【人力】
组内所有的人的常规作业,轮换制执行,并且安排固定的组织人员。
聚焦到某一功能上的竞品分析
做竞品分析整体流程是类似的:明确分析目的,搜集一切信息,分析,输出报告。但契机不同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进而一切都不同了。接下来按照不同的契机,聊聊做分析的具体过程。
一、呈现竞品或行业重大变化的分析
【明确目的】
竞品忽然憋出了大招,一种是增加了新功能(如高德地图18年增加了顺风车功能),另一种是旧功能重大改版(如搜狗地图17年语音功能升级为智能副驾驶)
【搜集信息】
充分使用,业务相关的各岗位同学参与体验,因为不同的岗位会有不同的关注点
监测数据,日活变化、下载市场的下载量、用户反馈量(可以试试企鹅风迅)
舆情反馈(百度指数、搜狗指数、微信指数、贴吧、各种私人群)
【报告呈现】
简单呈现动态,截图对比呈现,流程类的选择视频呈现
重点呈现市场对该功能的反馈,包括数据和舆情
分析原因,分析改版前后一段时间的变化,找出原因,大变动的原因一般包括以下三类: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自上而下的改版(keep3.0首页结构改版,以适应不断扩充的运动类型,并探索商业化)、拓展产品原有的应用场景提高日活和时长(高德增加顺风车功能),解决已有的体验问题(搜狗的语音功能升级)。
给出建议:自家的产品怎么应对
【一个小例子】
百度地图16年底推出了AR步行导航的功能,将AR技术应用到导航中解决看不懂地图的问题,对比了上一个版本发版之后2周的下载量(豌豆荚、360手机助手、应用宝),没有明显的波动,在百度地图QQ群、贴吧里没有看到用户特别明显的反馈。最关键的是整体体验下来,AR导航还不能完全解决看地图的问题,因为定位不够精确导致AR路线和实际场景不能完全贴合。因此在当时的定位精度下,给出的建议是“暂不跟进”。
二、自家产品要优化体验、或推出市面上已有的功能,分析竞品以做参考
【明确目的】
在设计团队该型最常见,需求是明确的,具体思考落地的形态,因此分析各家产品的优劣,针对同样的需求,找到最优的产品形态。
【搜集信息】
确定竞品。找应用下载市场(app store,google play,安卓市场,豌豆荚,手百原91手机助手,应用宝,360手机助手,华为/魅族/小米/联想商城...),以同一关键字搜索,看下载量,一般就知道目前市场主流的几款产品了。在前10款产品中,选取3~6款产品分析。同时可以上一些第三方的监测机构查找应用排行,做参考。以下是比较常用的第三方网站:(1)易观千帆,可以选择看几个月的应用排名,使用时长等等,但是需要注册。(2)Dataeye,游戏数据比较多,(3)Talkingdata,(4)友盟,(5)蝉大师。(6)annie。
确定分析重点。一个功能就像看房子一样,既看空间结构也得关注装修风格。我习惯将产品拆分为4个层面:(1)人群和市场层面,即产品面对的用户群、目前市场上的渗透率、不通产品间的差异点。如果有时间则用研团队做专项调研,或者找行业报告挖掘(2)功能层面,分析功能的低层数据来源,算法策略(3)框架层面,信息结构,该功能在整体app内的定位,导航结构(4)交互/表现层面,不同产品间差异大,略。
对于从0-1的项目,主要对标竞品的4个层面都需要分析到,对于优化体验的项目,一般重点分析交互、表现层。找到1-2个主要竞品,对比历史版本的变化趋势,总结变化趋势,找到竞品踩过的坑和借鉴点。历史版本可以用360手机助手下载。
【呈现报告】
横向/纵向对比多个竞品
分析差异点
对自家产品的机会点/启发点
【人力安排】
如果团队较大有明确的岗位分工(交互、视觉、用研),根据重点分析的层面找合适的人来主导,我遇到过用研+交互,用研+视觉,产品+交互,各种混搭战队。
设计团队较小,基本上一个人就是一只队伍了,fighting吧。
借鉴无处不在,栗子处处都是,毕竟同样的场景中,最合理的方案都是相似的。
三、摸索行业情况的竞品分析
【明确目的】
自家产品要拓展新的业务场景,而该类场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产品类型,找类似竞品,分析产品形态,作为借鉴(参考安索夫矩阵,确定自家产品做该功能的目的)
【搜集信息】
对于比较成熟的行业,搜集行业数据,摸索清楚上下游的关系。
呈现竞品形态。
SWOT分析,我们做这个场景的优势、劣势
对于还未形成寡头的行业,可能没有行业数据,用户的习惯、场景也没有完全形成,产品的创新成分更大,可以结合概念测试,了解用户的接受度。
【呈现报告】
整个行业的数据,SWOT分析
竞品的产品形态,用户场景
概念测试,用户的接受度
【一个小例子】
2016年,公交app内要增加资讯信息模块,当时是比较创新的产品,通过案头研究,搜集用户阅读资讯的行为习惯、场景,根据第三方监控市场的排名,找到头部的资讯类app,分析产品的展现形态作为参考。最后设计概念测试,了解用户在公交app内看资讯信息的接受度,当然一个功能的上线与否,是商业目的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平衡,概念测试更多的是给设计提供依据,用户在使用公交app的场景中,查看资讯信息是低频需求,建议设计克制一些,不打扰用户主流行为。
什么情况下不是竞品分析能解决的
(1)如果公司还不确定是否要做该功能,此时老板需要的是一份《行业环境分析》,与竞品分析截然不通,通常情况下与咨询公司或市场调研公司合作。
(2)如果是技术有了突破,有新的方式去满足需求,对于该类功能,竞品的借鉴意义比较小,告诉老板做可行性研究更有用
啰嗦一句,竞品分析结果尽量做分享,所以要做成两份,阅读版一份,presentation一份,而且分析过程是理性的主观分析,因此分享过程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让大家对信息进行讨论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