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花钱特别大方,无论是小时候的吃穿用,还是稍大点之后的教育、旅行。身边有的家长说,给自己买衣服只买几十的,但买起孩子的玩具一二百元从不眨眼睛;有的家长特别节俭,很少在外面吃饭,却一下子掏出好几万给孩子报了两年的英语课程,要知道她家小孩现在只是幼儿园;还有的妈妈说,“我家儿子要买什么,我就给买,我和她爸还有姥姥姥爷,四个人挣钱,还能缺了我儿子的东西?”不停的买买买,无限制满足孩子的要求,你以为这就是对孩子好吗?“惯子如杀子”,老祖宗留下的老话,到现在仍然不过时。
家长不停的买买买,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家长的补偿心理。应该说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经济的发展带来市场的空前繁荣,作为80后父母,自己小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体验,正好可以在孩子的身上实现。好多妈妈都说,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可以吃到各种进口食品、可以读到世界上最优秀的童书。有个妈妈小时候就喜欢钢琴,只是囿于当年的经济条件,现在有了孩子就让孩子学钢琴;有的妈妈说,“看到那些画面优美、制作精良的绘本,就想买,与其说买给孩子,还不如说是先满足自己小时候没机会看的愿望。”
二是商家的造势和推波助澜。近年来,流行了很多口号,从最初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到现在的庆祝各种节日,并美其名曰“生活需要仪式感”。口号再漂亮,观念多前卫,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心甘情愿掏钱。放眼大型商场里,从游乐设施到各种玩具、从锻炼体能的运动场馆到花样繁多的早教、才艺培训、英语培训,儿童市场的蛋糕很大,谁都想分到一杯羹。听商家的宣传,好像不参加他们的培训,孩子就输在起跑线上了,错过了发展成长的敏感期,至于买了他们的产品、报了他们的班,是不是真得有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三是攀比心理作祟。有个妈妈听孩子的奶奶说,楼上邻居家小孩穿了一双耐克鞋,立马也给自己家孩子中买了一双,就因为孩子们经常在小区花园里玩,这个妈妈说不能让人家把咱们比下去。有个同事听说别人家的孩子都报了英语,自己赶快在家附近的一家英语机构报了名,我问她这家机构的教学内容是什么,用的什么教材,有什么特色,她对此一概不知,“就是觉得大家都在学英语,我家娃再不学就落后了”。
不停的买买买和盲目、冲动、跟风似的消费,往大处说,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环保。本来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衣服买多了或片面的追名牌,就是浪费。我家孩子有时候春天买的衣服到了秋天就不能穿了,因为在不停的长身体,衣服只能穿一季。所以我在给孩子买衣服时,从来不追名牌,只求纯棉和舒适,孩子活动起来方便;也从不多买,当季有可以换洗的就可以。
可能有些家长会说,我就是不差钱,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确,你有选择怎么花的自由,但是这么做可能会有些负面影响,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凡事有利就有弊,之前我们小时候图书、玩具贫乏,对仅有的一两本书、一两个玩具当成珍宝。现在的孩子玩具堆成山,图书成百上千,太多的选择反而让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玩哪个好了,往往是这个玩两下,那个玩两下;这本书翻几页,那本书翻几页,一点儿也不爱惜,诱惑太多了,反而找不到方向。
我家娃两岁前,我不怎么重视亲子阅读(至少不像现在这样),家里只有十几、二十几本童书,孩子一个时期内就看一本书,把书都要翻烂了,让大人反反复复进讲,一次就得连讲三遍,以至于她那会儿尽管不认字,打开书,却能背下里面的内容。后来随着对亲子阅读的重视,家里的书一套接着一套买,却没有哪一本书再像儿时那样被翻烂,本本都崭新如初,原因一是孩子不像小时候那么喜欢反复读一本书了,二是书太多了,孩子根本看不过来。
不利于孩子品格的培养。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愿望,孩子的要求将会越提越高、越来越不容易满足,总有一天会超出你的承受能力。总以孩子为中心,有求必应,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养成冷漠自私、爱慕虚荣的性格。记得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家长开着五六十万的车,他家小孩却让爸爸离幼儿园远远得停车,而这个家长迫于孩子的压力不得不考虑换辆更昂贵的车。
要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父母不是她的提款机,想什么时候提就能够什么时候提。当然,我也不是提倡穷养,回到改革开放前的消费,让孩子再像我们一样度过贫瘠的童年,而是说花钱有度,不要无节制的买买买。
前几天,孩子给我说,妈妈,想再要一个乐高玩具。我说,现在还不能买,接着对她解释,最近一个月新买了芭比娃娃和磁力片,你还没怎么玩呢,乐高等等再买吧。孩子理解的点点头,说好吧。有一次与一个同事闲聊,他家是这么对待孩子要求的:想要一个新玩具,得靠积攒小星星来兑换,父母和他先约定好这个玩具需要多少颗小星星兑换,日常生活中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适当数量的小星星作为奖励,攒够了就可以买心仪许久的玩具了。用奖励来换,在等待中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相信这样买来的玩具,孩子玩起来会备加珍惜的。
作者:涵好有你,文科硕士,四岁宝妈,更多原创内容愿与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