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认知能量,就是当我们注意到一件事情,对它进行分析、判断,乃至于记忆的时候,都是需要花费心力的。
认知能量,通俗来理解,就是“心力”。
人的心力是有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影响心力的三个因素。
1.关于情绪
情绪是可以传递的。一个人情绪差的时候,工作表现一定差;而一个人情绪饱满的时候,创造力一定强。
一家高科技企业董事长,虽然每天烦心事缠身,但是他始终能保持着招牌的微笑,为什么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努力让自己微笑?
他说,他的公司主要负责研发活动,研发活动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工作,要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就需要大家合作、讨论,比如经常要进行头脑风暴。
而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的知识,就是那种常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到,却不容易传递给别人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只有稳定的情绪,才能激发更多的创造力。
因此,要尽量减少影响员工的情况。因为人的工作状态,最开始的时候效率低,它需要一个启动,启动完会达到一个较高的状态,在较高的状态上维持一段时间后,人就会累,效率就低。
如果这个过程中间被打断,就需要不断地重新启动。这个过程如果反反复复,人的心力使用效率,就会像一个锯齿状一样忽上忽下,而不是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就有点像堵车时候的汽车,一脚油门一脚刹车,实际上是最费油的。
情绪的稳定,既是保持自己心力、又是影响他人心力、更是提升组织效能的关键。
怨恨、批评、内疚、恐惧,是我们生活中四种坏情绪的表现。 这起源于喜欢责怪他人,却从不勇于承担责任。如果我们敢于对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负责,那么就不会责怪他人。
2.关于窄化效应
人是一个有机体,不是机器,当情绪不对的时候,当体内因素得不到排解的时候,就会出现决策失误的可能,就会出现看问题的“窄化效应”,理性根本注入不进去。
罗文斯坦从神经生理学上指出人之所以会出现“窄化效应”,是因为在当时存在着“体内因素”(visceral factors),你也可以理解成处于 “ 窄化效应 ” 的人,体内分泌了一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所导致的行为 “ 驱动力 ” ,九匹马都拉不住。
这个拉不住,就让他在这个时间点上表现出了违背常理的行为——叫做“窄化的人”。
当我们注意到一个人不断处于窄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一些事情发生。比如,这个时候就特别不适合进行沟通交流。
罗文斯坦说,人的“体内因素”,常常和自己的偏好过不去。体内因素的浓度和变化是很快、很剧烈的。
所以当一个人钻牛角尖的时候,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就只有那一件事,他会对那件事呈现出强烈的“暂时偏好”。
这时候他的注意力就在当下,就在那件事上,当前能够把心中的那份情绪释放出来就格外重要,什么长期、未来,什么外人的情感,全都不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窄化”。
所以,管理自我和对待他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人不是机器,人是生物。对自己,要注意控制好心力,要通过休息调整状态,对于他人也是一样,因为大家都不是机器。
3.关于“正念”
卡巴金强调,一个人如果处于正念的状态,就意味着他集中心力专注于一件事,而不是做着这一件事,又想另外一件事。在卡巴金看来, “ 正念 ” 是心力配置的最佳状态。乔布斯永远穿着黑色套头衫,扎克伯格的灰T恤,也都是节省心力的表现。
“心”本来是自然的、清净的,没有造作,不染纤尘。而心的这个“本来”,被无明烦恼障蔽后,变得杂乱垢染,念念无常。
在“心”的变迁中,如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善是怎么生的,恶是怎么起的,并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心不向外追逐,才能守住本心。
我们真的会变成我们自己所想的那样。我们认为自己好,自己就会更好;认为自己坏,自己就会更坏。
所有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和愉快,都完全是自己造成的。我们所思所想的“ 因”,就是在创造将来的“果”。
别忽略我们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那些我们所思所想,所说所做的,都在创造我们的将来。
“应该”是我们语言中最有害的词。
世界只接受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接受和喜爱自己时,所有潜力,都被激发出来。
德鲁克的管理学著作,有个关于从昆虫到脊椎动物演变的比喻,这其实是个蜕变过程。
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慢慢转化变成一个有新器官的脊椎动物。这种蜕变的过程很有意思,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完全领悟。
有时候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我原来是一个昆虫,现在为什么是有骨架的脊椎动物,简直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事实上,你可以证明我是个陆地上奔跑的脊椎动物。
未来,不能被机器取代的,那就是灵感创意,是人类智慧最闪耀的部分,是人类进步的助推器,灵感来源于片刻的顿悟,来源于身体、心灵、大脑智慧的参与。
4.
All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are vague, all things are different, and the realm is also different.天地万物渺渺茫茫,万物各不相同,而境界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