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奔腾汹涌的历史长河之岸,我看那点点亮光从远处丝丝汇集,闪亮绵延而去。声声赞叹亦或是声声叹息化作一句喟叹,转瞬湮灭在这细碎长流。抬眼间,有些亮光已渐渐黯淡逝去,有些依旧在倔强地散发出独属自己的光芒。
正如苍鹰,有雄诨的羽翼带它领略搏击苍穹的意气;游鱼,有灵活的尾鳍带它享受鱼翔浅底的惬意;青松,有遒劲的枝干带它傲视大千世界的浮华。而人,以文化为风姿,以文明为灵魂,舞一场羽衣霓裳,独领风骚,传承千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时至今日,孔夫子的句句箴言仍常常回响于耳畔。偶有外网报道,我国乃最不懂知足之国度,好事情不大肆渲染,不文明之举却往往引发巨大关注。诚然,我们希望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只是生活之片面,我们希望人人都是君子温如玉。愿你我做事以道义为基础,依礼仪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愿此番此行此举,为我泱泱中华民族之魂抹上浓墨重彩的绚烂一笔。
古有宋濂求学于先达,“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面对德高望重的前辈,宋濂虚心好学、尊师重教以求得学问,其态度,其思想,何尝不是一种文明!反观当下,就在不到一个周前,微博上爆出一件令人惊愕汗颜的新闻:初中生联手打老师。当时我并不知其中的来龙去脉,但一看到这标题,简直触目惊心,真的难以令人想象这是初中生的所作所为。想到我自己,想到我的那个所谓的“九零后”年代,哪怕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难道在老师面前不也都是恭敬地虚心受教吗?
前几天思修课上,老师讲道,基于三观的建立与形成尚不成熟,我国对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当时我就在思索,一个人三观的建立应是与其成长环境密不可分的。让我们扪心自问,倘若一个人生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从小父母对其细心教育,教其明辨是非、做人的道理;学校老师悉心教导,指明其正确的人生方向;社会对其充满爱与关怀,展示光明的一面,他怎会走上一条邪路呢?可见,文明不单指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也包含一个人的素质与教养;一个人也许后天会懂得何为道德、懂得如何明辨是非;但素质与教养却不是朝夕之间能够养成的。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临近黄河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随即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终于冲决长堤,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这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的来历。正是由于细节方才决定成败,细大不捐,方成大器。有时,看似只是日常生活中丝毫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却能从中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准,从而体现出一个人素养水平的高低;而这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正是体现你文明与否的标志。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大同社会”是一种文明,这是一种植根于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土壤、蕴涵着至高无上的崇高理想的文明;“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的狱中之思是一种文明,这是一种挣扎于冰寒铁窗淤泥深潭、铁骨铮铮的宁死不屈的文明;“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文明,这是一种寓情于世间万物、乐观豁达的随遇而安的文明;“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是一种不屈服于强大势力、坚持执著于自身理想的文明。文明,这个古老而沧桑的字眼,历尽中华五千年的雨打沉浮,在代代人身上传承演绎,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辉煌。
当风化了的记忆流经奥斯维辛,前总理的一跪,了结了数个世纪的仇恨恩怨,这是一种怅然豁达的态度与胸襟,我们透过历史的目光,依然体味到了德意志民族的文明。而看到公开参拜靖国神社、掩盖慰安妇罪恶真相的种种令人不齿的行径,这种无法正视历史、无法正视过错的民族,终究也不会正视自己,终究也不会让别的民族正视他们。
每每思及初高中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脑海中总会情不自禁浮现出那么一句话“中国人是有脊梁的”,也许是鲁迅的文笔如椽,刺破黑暗剪出一道明亮的豁口;亦或许是我身上流淌的中华血液让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有时遇到处在困境中的人,有时看到社会上不好的现象,有时我犹犹豫豫,有时我心无波澜,这句话总会像鼓点一样狠狠敲击在我的心房,将我从冷漠的“看客”的边缘狠狠拉回。我自责,我庆幸,我满足,我幸福。
东流的江水没有卷走你的气息,日升日落没有暗淡你的光芒,风化的记忆没有吹走你的身影,你以一种近乎顽固而执著的姿态,将你脚下的根深深地、深深地扎在华夏大地上,盘根错节,岿然不动。漫天的黄沙掩藏了楼兰,争鸣的鼓角破碎又重补了江山,你,依然。一名华夏人,一身文明衣,舞起一曲亘古不变的壮丽诗篇,传承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