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迅猛。去年,使用第三方支付累计成交1639.02亿笔,金额将近10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一倍左右。然而,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隐蕴含着一定的风险,支付机构存在着挪用资金和跨行清算的风险。年初,央行下文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网联”作为链接非银支付机构和存管银行的清算平台,提供资金划拨的通道。它的登场,是支付行业发展的必然,是聚合支付行业获得平稳发展的关键一环。
业内资深人士表示,“网联”的筹备运行工作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运用分布式架构开发建设,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网联的技术路线采用了服务化、平台化、分布式、云计算的架构,具有支持12万笔/秒的平稳运行能力,峰值时处理能力可达到18万笔/秒。
为了验证“网联”平台的系统功能、业务规则和风控措施的性能。网联今年3月底开始进入试运行阶段,首批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平台,其余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将在试运行结束后按计划分批陆续接入。
网联为银行和支付机构提供了统一的清算服务,实现了交易资金流量监控的透明化,节约了银行和支付机构的对接成本,促进了支付行业的公平竞争,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基础上,规范支付市场的发展。据相关人士介绍,“网络”的架构设计,基于高性能、高安全、高一致、高可用、高扩展、高可控等6个“高”目标,是多地多中心式的小型集群体系。在京、沪、深三地分别布置两个中心,来实时支持交易峰值的平稳运行。即便一个地区的运行出现问题,其他两个地区也能快速对接支持运营。
“高可控”即时表示平台的核心模块完全自主可控。“网联”整体架构和核心应用都是遵循“共建、共赢、共享”原则,自主设计和研发。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一起研发系统的同时,不断壮大自己的人才队伍,掌握平台的核心技术,具备了二次开发的能力,自主构建金融风险数据监控体系。
对于“服务化、平台化、分布式、云计算”的架构,具体来看,就是平台内部所有系统之间通过服务接口互相对接,完全是分布式应用和启动,在架构顶层采用云计算来实现资源的虚拟化。
对于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采用统一接入的形式,商业银行以总行为单位,支付机构以企业为单位,不支持分行、分支机构、分公司的接入单位形式。鉴于“网联”是采用多点多中心的技术实现,接入机构则是可以采用多专线对接平台的多支付中心。接入后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易转接,第三方支付机构可选择任意数据中心发布请求,平台会根据银行接入情况采用就近原则转发。
关于运用“分布式架构”进行开发建设平台,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分布式架构安全稳定,但对整体系统的运维要求非常高,以前是使用集中式的系统和数据库,但分成多点多中心之后,对运维的要求就大大提升了;整个平台只有在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指导下完成建设,才能保证平台内各方企业的权利,进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网联”的登场,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支付行业的清算业务,第三方支付机构和聚合支付服务商将在监管下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