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一个社会信念形成,就可能引发他人做出某些行为反应以支持这些信念,这种现象叫行为确证。
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股票市场,忽然有个小道消息说股票要跌,开始是部分人抛售股票,紧接着大家都开始抛售股票。股票就真的跌了,跌到底了。
最常见的例子是在学校,如果老师觉得某个学生聪明,很有才华,而这个学生会真的越来越优秀。反之,如果老师觉得某个学生愚笨,调皮捣蛋,那么这个学生会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越来越不专心听讲,上课做小动作,以及犯其他错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老师对那个他认为好的学生会施以更多关注,时常对他微笑,点头,关心问候,甚至花更多时间教导他,给他定更高的目标,更多的家访,以及耐心回答这个“好”学生的问题等等。而对于老师认为那个调皮捣蛋的坏学生是什么态度呢?会漠视,表现出厌恶,有点错误就对他贬损和嘲讽,打击他的自信心,让他慢慢觉得自己真的笨,真的是个坏孩子,然后就开始了破罐子破摔。作业完不成,上课不认真听课,捣乱,和同学打架,学习成绩一无是处。这样越来越印证了老师的看法,他是个“愚笨捣蛋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一个面目表情和肢体动作学生都能敏感地感觉到老师释放的信号——喜欢(或者厌恶)。
老师的期望会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种行为确证在男女之间也存在,伴侣之间,如果你觉得他是王子,他真的会由青蛙变王子,灰姑娘变公主。因为那些担心伴侣不爱和不接受自己的人会将微小的伤害解释为拒绝,导致贬损并疏远伴侣。反之,那些对伴侣的爱有信心的人会表现出较少的自我保护,与伴侣关系会更亲密。爱有助于创造出想象的真实!
行为确证对儿童也同样有效,幼儿园两个班,开始两个班里是一样的情形。下面开始对其中一个班开始灌输信念——说这个班孩子都讲卫生,爱整洁,并且反复表扬,八天后。没灌输信念的班照旧。而表扬的班里真的玩具摆放规整,垃圾都扔进垃圾桶,孩子们都自觉爱护玩具还板凳。
生活里也随处可见行为确证,比如工地上老王是某省人,因为社会偏见和标签化,说某省人坏,懒滑,然后经理,带班的就会特殊关照他,盯着他,看到他吸根香烟就骂他偷懒,干活出点错就说他蠢,总之不顺眼。老王忍不住爆发了,跟带班的对骂,甚至动家伙要打架。这样就印证了“某省人坏”。总之,敌意会招致敌意,认为不合作的人,他真的会越来越不合作。
行为确证也有局限性。比如个别学生心理强大,老师虽然“歧视”,但他会用加倍努力,用好考试成绩来驳斥这种歧视。比如老王,如果预先知道带班的对他有成见,他如果能忍辱负重,努力工作证明给他们看,从而改变这种偏见看法。当然,能做这些的的确不容易。
不但在外在信念会影响行为,个体本身的信念也会确证自己的行为。有个心理实验,随便在大学里抽出两个班,一个是先发个调查问卷,问卷上问题是如果周末让你做志愿者,去街上维持两个小时交通,你是否会做?大部分同学都填上“会做”。而另一个班没发问卷。下个周末老师征求两个班同学,谁愿意去做志愿者,维持交通?预先没发问卷的班只有百分之四人愿意去。而预先发了问卷的班却有百分之五十人说愿意去。这就是行为确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