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题,如果题型保持不变,提示语没大的变化的话,就有一个公式——都先从材料下面的提示语的一个语词下手。学生立刻就明白入手的路子了。一定讲透“为基础”仨字。“为基础”,指的是以自己构成的一个判断“为基础”。这个判断形式大体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且××××,那么,××××”构成的这个语句形式。给出的材料,要求选“两三句”,这是告诉你要把两三个句子构成一个条件复句,也即假言判断的第一个假设句,即☞如果,xxxx,且xxxx。目的是把几个句子建构起关联。然后,按照假言判断的模式☞如果,,,,,那么,,,,。你会发现,“如果”后面跟随的是两三个语句建立起的关联,“那么”后面跟随的是需要学生自己给一个判断。也就是说,此类题,分两步。第一步,任意找两三句,建立关联,这个关联可以是“且”(条件并列),也可以是“因为,,,所以”(因果关系)。第二步,给出一个判断,即满足“且”或者“因为……所以”之后,你要给出一个满足第一步后的结果或价值的判断。这个判断构成完毕之后,就是提示语中的“为基础”的完成。所谓“为基础”,就是你提供一个假言判断。因为,按康德的看法,任何知识都从经验开始,并且要以判断的形式首先体现出来。所以,只要你给出了一个判断,就说明你已经有了自己得以继续引申开去的平台或起点,即基础。
例如,随便举例子☞只要努力,并且持续不断(这是材料中的语句关联),就会成功(这是学生下的判断)。以这个判断句子“为基础”展开作文布局。一定要讲透“为基础”,这个“为基础”,是一个需要学生从材料里构建起来的假言判断。有了“判断”,就叫做“为基础”了。因为,所有知识都是从行一个判断开始。不从“为基础”做起,说明连此类题到底是什么意思都没摸准。只靠蒙。公式:
1,“为基础”☞建构两三句的关联(“且”或者因果)
2,以“为基础”的语句向前走一步☞行一个判断。
3,连成一个假言判断句。
4,“为基础”构建完毕。
5,以判断句为出发点(论点),展开。
记住☞为基础=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