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谈钱,总是一副清高的模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中国也是个贬义词,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伯夷、叔齐“不食周栗”而亡等这些视金钱如浊物、视名节如珍宝的故事,则成为妇孺皆知、人人称颂的佳话。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整天为金钱奔波,生活围绕着钱展开,工作学习也好,柴米油盐也罢,方方面面没有钱举步难行,甚至是从前古人最看重的“情义”二字,也被现代人用钱来衡量,古人如张飞关羽可能会说为了情义,我可以刀山火海陪你,但现在,却是你给我什么好处,我给你同等的回报。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这种做法是错的,但是又感觉有些怪怪的。就像你知道皮草很暖和,但是穿上走出门就会感觉很怪异,不舒服。我想了很久,不知道这种变化是好是坏,打算就此整理一下我的想法。
中国人太内敛,所以能用物质表达出来的情感绝对不用言语文字来表达,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送贵的东西来表达“我跟你好”,亲人之间也用金钱来表达敬意和孝顺。在我家,逢年过节给长辈包红包是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一种传统。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妈妈手里接过钱再跑到奶奶家去送给奶奶,然后跟奶奶说会儿话再回家交差,钱不多,因为它并不代表钱的意义,还代表着一种联系,爱的联系,因为我们不懂怎么说爱,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我爱你啊”。爱情也是如此,父母年轻的时候结婚流行“三件套”→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现在的婚礼却是:“三金”、“三银”加彩礼新房,在老家没个几十万存款都不敢结婚,更别说在大城市里了,当然裸婚除外,没什么勇气的人裸婚也不敢,因为怕养不起孩子、还不起房贷。我们的生活,都被金钱推动和束缚着,它在我们生活中总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它还不像空气,只在窒息的时候会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它让我们感觉每时每刻都像窒息,独立之后你就会学着父辈的样子精打细算,为了make ends meet,为了留下存款可以为女朋友买礼物、逢年过节孝敬父母、甚至还要为了各种突如其来的随份子、托人办事做出预留资金。
我又在想,是只有现代人会有这种顾虑吗→没钱就没一切的生活?或许不是,反过来想,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佳话,但不是常态啊,不然谁会传颂普普通通、天下人都会做的事情呢?之所以流传甚广,是因为他做了我们平常人都不会做的事情啊。这样想的话,并不是现代人喜欢钱,绕着钱跑,而是,钱出现的价值就是为了给我们绕着跑的。之所以现代人显得特别功利,是因为我们的花钱的选择太多了,我们的欲望太多了,我们既想拥有一所公寓安放这副肉体,又想吃遍美食去供养这副肉体,我们称之为享受;我们既想跟女(男)朋友一起环球旅行谈人生,又想为父母膝前尽孝养老送终,我们称之为感情。这个世界,总有这么多的“想”,满足这个“想”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就是“有钱”。
最近我在想要不要读研,好多人都跟我说,读了研之后身价就不一样了,我不置可否,说实话,我对金钱的感情并没有那么深,但又怕缺了在城市安身立命的资本,读不读研?这是个问题,犹如《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一样,纠结我许久,后来还是想为了我今后的饭碗,我能吃遍美食、环球旅行,还是下定决心读研吧。我们都是俗人,围着钱转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是什么小事~开心就好~